读陈磊——混子哥的《半小时漫画必背古诗词》有感
虽然学校催促让去签到上班,没有学生也把老师们困在办公室的形式主义做法,我一向是排斥的,所以,能请假则请假的原则,我要充分利用。
给领导请假,扣钱就扣吧,反正,签到打卡,坐到办公室耗费公共空调资源的做法,我觉得不妥,还不如我自己去图书馆读一些课外书,开阔一下眼界,免得让人们说,我们是,一群不读书的人,在教书。
虽然,跟领导的想法不在一条线上,但对于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坐到办公司等饭吃的日子,不如自己干些想干的事情。这是暑假放假期间,从高考完后,接着休息了不到十天就开始监考中考,中考后,接着就上班,我们的暑假哪里去了,完全被占用了,想多休息几天,就得找领导请假,这制度简直是没有天理了,但能请下来假,也算是感恩戴德,感谢领导了,本来属于自己的假期,还要麻烦领导请假,我怎么越想越觉得,讽刺意味深长。
还好,找个不能让领导回绝的理由。
我坐在图书馆,看了陈磊的系列书籍,今天看的是他的是《半小时漫画必背古诗词》这本书。
本书从最早的诗歌谈起,以朝代为经线,把每个朝代最显著的诗词特征以幽默风趣的口吻描述出来,一反古板常态,很吸引学生,像我这么大的中年妇女,都被其中的时代感很强的语言风格折服,更何况,我们的中小学生呢!
所以,这本书,或者说,这一系列的书,都有很强的可读性,而且,读完之后,脉络清晰,不管多么乱的逻辑,多么混乱的朝代,多么复杂的官场宫斗,他都给我们一点点理的很清晰。
本书,从《诗经》讲起,与《诗经》并列的是屈原的《楚辞》,接着说到,秦朝就灭亡了,汉朝兴起,汉朝的诗词特征是《乐府》诗,又分为官场的高大上的《乐府诗》。民间的《大汉吐槽大会》,描写到民间男孩子,大多数被迫参军,人老了回到家里,生活凄苦。女孩子被调戏,被抛弃,甚至被包办婚姻。
接着,汉朝时期的建安七子。三国曹操一家三口的文学贡献。
魏晋时期,由于政治制度森严,文人骚客为了保命,不敢过问政治,只能喝酒赋诗,说一些没用的话,表达一些泛滥的感情。
接着重点写了南北朝时期的谢灵运。有钱,有颜值,有型,是东晋的世家大族。外表时尚,有才,上热搜,能吸粉。但最后,命运悲惨,被诬陷,被贬。
文章的特点非常接近现代孩子们的生活,能把复杂的故事写得浅显易懂,深入浅出,这充分显示出,作者内功深厚。
文章最后,总结一下唐诗宋词为何有那么高的地位,因为是踩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加上大老级别人物的点睛,所以诗词顺理成章的流传千古。
得出结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在世,不会一帆风顺,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诟病。告诫我们青少年,人生即使再不如意,只要你发奋图强,不随波逐流,一心想着为国为民,你终究会流传千古。
你们当地那些混黑社会的人现在都怎么样了?
从小我就是一个电影迷,尤其是那些关于黑社会的电影,无论你说出那一部我基本上都能告诉你里面的情节,因为我看的黑社会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比如说电视剧《插翅难逃》、《斗鱼》等等,还有电影《古惑仔系列》、《九龙冰室》、《龙在江湖》、《旺角卡门》、《龙少爷》等等。电视剧里我最喜欢《插翅难逃》,因为这部电视剧是我看过的最好的黑社会题材的电视剧(仅限于电视剧),在里面扮演张世豪的演员也是一位我十分喜欢的演员,他扮演的坏人真可谓是演的淋漓尽致,让我感到有一种本色出演的感觉,但是我知道他本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好的,为人低调,也乐于助人。然后再说说黑社会题材的电影吧,相信你们也看到了,列举出的这么多部电影的主演有郑伊健和刘德华,没错,我最最最喜欢的演员就是他俩了,相信八零后和九零后的你们应该对他俩也不陌生吧。刘德华华仔是我从小时候就喜欢的,他在年轻时候演的电影还基本上都是黑社会题材的。郑伊健是我在看了《古惑仔》系列电影以后深深的迷恋上了他,感觉古惑仔也能这么酷,当时基本上都快有一种去混黑社会的冲动了。而且郑伊健和华仔他俩本身就带有一种痞气,越是看就越让人喜欢,黑社会都可以演的那么酷,怎能不让人喜欢呢。?
??现实生活中,我一个堂哥就曾经加入过黑社会,整天打打杀杀,收保护费,打别人也被别人打这样的。过了大概有五六年吧,仍然是一事无成,在社团里还是一个小弟,还用被人各种谩骂,因为黑社会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是让人感到厌恶的,比如说喝着酒的时候说打就打起来了,还有就是别人在办正事的时候一群人在边上就拿着凳子、砖头什么的就是一顿乱砸,弄的无辜的路人很容易受伤害的。
?
?看透了也厌倦了那种黑社会的生活,我的那位堂哥也就退出了社团,回来以后老老实实的做起了小生意,现在也是顺风顺水的,一切都踏踏实实,他感觉这样的生活才是最好的。
当然,在我们这个地方或者说在每一个城市或地区都不缺乏黑社会的存在,只不过他们没有电影里演的那么猖狂而已,但是打打杀杀还是有的。在我认识的曾经是黑社会人员现在“从良”的这些人当中,曾经混的都不怎么滴,现在混的好的也少,反正就是黑社会不是那么容易混的,混了以后就很难再有当初的抱负去实现曾经的理想。
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这样才是我们社会主义接班人应该做的事情,不要整天想着黑社会怎样怎样的牛气,黑社会的日子并不好过。
一骑红尘妃子笑,骑应该读作jì,还是应该读作qí呢?
前言
昨天读到这样一个问题:"一骑红尘妃子笑",将"jì"改为"qí",不会破坏诗韵吗?
这句诗出自唐朝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之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里的骑,是读"jì"还是"qí",似乎有点争议。
看到有网友贴出了1963年出版的《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其中标注到:
骑(铁骑)"qí",不取"jì"音
虽然有权威如此,不过从诗歌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来说,这里只能读作"jì“,不能读作"qí"。
一、律诗的特点
还有网友比较偏激地说:
“一骑(qí)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就是照顾文盲改的东西,不知道老一代的教育学者知道了,会不会诈尸。”
话糙理不糙,为什么这样说呢?
杜牧这首诗是首近体绝句,即格律诗,自然要遵守律诗的平仄规则。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平。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
可以看出来,这是一首平起平收、首句押韵的七绝。第三句:中仄中平平仄仄,其中第二个字必须是仄声,因此只能是去声"jì",不能读作平声"qí"。
在汉字中,像”骑“这样有多种读音的字不少,有的不同音同义,有的不同音意义也不同。
这些字用在律诗中,一定要注意这个字的音和义是否符合格律的要求。
二、异音同义的字
很多汉字有不同的发音,其中一部分字,不同音但是同义,例如:
看、过、听........
这些字,有平仄两种不同读音,却有着相同的意义。因此在古诗词中,有时候作为平声用,有时候作为仄声用,意思是一样的。
例如欧阳修《寄子山待制二绝》:
闻君屡醉赏红英,落尽残花酒未醒。嗟我落花无分看kàn,莫嫌狼藉扫中庭。
这里的看,是仄声,读作[kàn]
又如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kān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里的看,是平声,读作[kān]。
杜甫的《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中有句:
官是先锋得,材缘挑战须。身轻一鸟过[guò],枪急万人呼。
杜甫的《过宋员外之问旧庄》中,这个过,成了平声:
宋公旧池馆,零落守阳阿。枉道祗从入,吟诗许更过[guō]。
淹留问耆老,寂寞向山河。更识将军树,悲风日暮多。
这类字,平仄不同,意义相同,如同麻将牌里的混子,可以随便用。但是“骑”这个字就不同了。
三、异音不同义的字
上面说的是同字不同音,但是意义相同。
这一段,说的是同字不同音,而且意义也不同,例如:
骑、中、重.......
骑,在平水韵【上平四支】中,是一个平声字,表示骑马的骑,这是个动词。例如南宋戴复古《山行》诗云:
度岭休骑【qí】马,临渊看网鱼。木根高可坐,岩石细堪书。
谷鸟鸣相答,山云卷复舒。儒衣人卖酒,疑是马相如。
度岭休骑马,自然读作qí。
骑,在平水韵的【去声四寘】韵部中,变成了去声,表示车骑的骑,这是一个名词。例如唐朝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jì】,都护在燕然。
这里的候骑,是名词,读作去声jì。
又如中这个字,在杜甫的《戏为六绝句》里为平声,表示方位词:
才力应难夸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zhōng]。
在南宋吴文英的《风入松》里,中是去声[zhòng]: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zhòng]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中酒:饮酒而醉之意。
结束语
目前的教育方式,也许是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吧,所以乌衣巷口夕阳斜,斜读作了xie。一骑红尘妃子笑,骑,读作了qi。
但是,"jì"和"qí"不但意义不同,平仄也不同。如果不加区分的话,大家对于古诗词的学习越发走上歧途。
@老街味道
可惜了,大汉奸的诗词也有英雄气
他们到底在害怕些什么?还是他们串通好的?
这种情况我也遇到过!很气人,那时候很颓废很伤心,觉得周围人的嘴脸都十分狰狞可恶,觉得人性十分自私猥琐!后来我是怎么解决的呢,楼主,一个人,身边总有几个真正是兄弟是朋友的,我就把他们召集起来,叫那个混子出来谈,免得天天提心吊胆,所幸,对方见到我恶狠狠的样子也软了,这件事也不了了之,后来,班里那些垃圾听说了这样,都不敢惹我.希望你的朋友渡过难关?!!!!
老师打骂学生是对还是错
对错各有人来说,我个人认为从事幼教方面的不能打骂,要教育小孩,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小学三年级以上的打骂分情况而定。如果孩子本身做错了,屡教不改我的观点就是该动手就动手,如果因为你的孩子本身做错了,家长还认为孩子是对的没有错来学校找老师的麻烦,那么我建议还是把孩子领回家去吧,学校教不了。学习不仅仅是教知识,老师,传道受业解惑。我们读书大多是为了明“理”。不能一味用成绩来说话,那些学习不好的孩子,出了学校也有很多大作为的。所以,读书学习是一方面。教育又是另一方面。如果你的孩子做错了被老师打骂了,而家长去找老师的麻烦。那么好,你的孩子我教不了,到了社会上自然有另一种人或者另一群人来教育他。所以,我认为打骂孩子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是老师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侮辱,打击孩子的自尊和伤及孩子。
距离中考还剩两个月还能逆袭吗?
……你这260太低了吧,不过进步空间很大,非常大,因为你基础差太多,只要有人帮你,考到460还是可以的,不过这也说明你平时根本没学习,所以接下来要辛苦了,文科不多说,每天早晚背,进度要加快,一本书不要超过一周,然后重复,重点问老师,或者请家教,理科才是重点,知识网络化,就是这一单元讲什么,每一张讲什么,课后题全做,一轮复习完,找前两年真题,分析试卷类型组成,每年的考点都差不多,你又不追求重点高中,所以基础知识分值必须拿到,不过建议你家长找学校老师也好,外面请家教也好,让他给你脉络分析课本,最多两三节课就行,知道怎么复习,然后复习课本,疯狂刷题,两个月460真不是问题
“我眼中的中国留学生,比你想的还糟糕”外国教授一席话很扎心,是什么?
出国留学是每一个人都想要的,因为这样无论是自己的资历上还是个人简历上,都有浓墨重彩的一笔,让自己就业更加有优势。中国留学生回国,意味着海归,意味着成功,与国内同样是名校毕业的学生,就有很大的优势。但这些都只是国内人对留学生的看法,国外教授自己说出对中国留学生的看法,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糟糕,一席话让人扎心。
中国留学生把老师的话与课本中的内容奉为真理,只懂得学习这些最基础的知识,却不懂得深度研究问题,探讨问题。事实上,老师所讲与课本中的内容,都是辅助教材,需要自己研究,国外更注重的个人研究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一字不落的把老师的话与书本的内容背下来。中国留学生缺乏探究精神,没有想去探究知识的心。
简单而言,无论老师说什么话,他们都认为是对的,不懂得反驳,也没有自己的观点。这是与中国教育有关,中国教育是什么?是老师说的话都是对的,不按老师所给的答案写,全都是错的,长久以来就养成老师所说的话一切都是对的习惯,不懂得反驳,也没有自己的观点,这样的人才在国外教授眼中是十分可悲的。国外培养的是独立人才,有自己的思维,而不是一个个复制体,也许会成绩优异,但不是他们想要的人才。
给外国教授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留学生的学习能力,无论多么长多么枯燥的文章,都能背下来,记忆能力很强,但却不懂得如何用自己的话把这些内容说出来,表达能力很差。这也是与中国教育有关,中国教育并不没有培养个人表达能力,老师提问也只是死记硬背,如果用自己的话背诵课本中的内容,不会得到任何嘉奖,反而会得到惩罚。中国留学生已经丧失自己的语言能力,不懂得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且还很惧怕在人多的地方表现自我。
外国很多课程都是需要学生讨论的,但每一次讨论中国留学生都是不为所动的,也许是因为语言等原因。国外学生经常因为一个观点争的面红耳赤,而中国留学生就没有这样的时候,他们反而不参与讨论,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大量粉丝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赞的习惯,希望大家阅读后在右下方点个赞,以示鼓励!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