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篇《始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始计篇》也简称《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本义是计算、估计,在这里指战前的战略谋划。

2、第二篇《作战篇》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

“作”是“制造”“兴起”之意

“作战”这里不是指战争,而是指战争前的准备和筹划,属于“未战而庙算”的范畴。

3、第三篇《谋攻篇》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4、第四篇《军形篇》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5、第五篇《兵势篇》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6、第六篇《虚实篇》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7、第七篇《军争篇》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8、第八篇《九变篇》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9、第九篇《行军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10、第十篇《地形篇》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11、第十一篇《九地篇》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12、第十二篇《火攻篇》讲的是以火助攻与“慎战”思想。

13、第十三篇《用间篇》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孙子兵法13篇完整版

十三篇目录孙子兵法《计篇》第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孙子兵法《作战篇》。

第二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孙子兵法《谋攻篇》。

第三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孙子兵法《形篇》。

第四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孙子兵法《势篇》第五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孙子兵法《虚实篇》。

第六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故善战者,孙子兵法《军争篇》

第七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孙子兵法《九变篇》。

第八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孙子兵法《行军篇》。

第九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孙子兵法《地形篇》。

第十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孙子兵法《九地篇》第十一用兵之法,有散地谋攻(第三)孙子兵法字词翻译,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孙子兵法《火攻篇》。

第十二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孙子兵法《用间篇》第十三共13篇:上卷: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中卷: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下卷: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孙子兵法十三篇

十三篇目录孙子兵法《计篇》第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孙子兵法《作战篇》。

第二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孙子兵法《谋攻篇》。

第三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孙子兵法《形篇》。

第四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孙子兵法《势篇》第五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孙子兵法《虚实篇》。

第六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故善战者,孙子兵法《军争篇》

第七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孙子兵法《九变篇》。

第八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孙子兵法《行军篇》。

第九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孙子兵法《地形篇》。

第十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孙子兵法《九地篇》第十一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孙子兵法《火攻篇》。

第十二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孙子兵法《用间篇》第十三共13篇:上卷: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中卷: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下卷: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孙子兵法包括哪些内容

《孙子兵法》有大量关于战略战术的分析

它把战略上的胜负判断归结为“道、天、地、将、法”五大因素,强调战术的灵活性,提出“兵无常势”、“因敌而制胜”“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等有效使用兵力的原则,以及“兵以诈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出奇制胜的方法;它十分重视战争的客观条件,

它还提出了一些治军理论

它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揭示了战争的重要规律,成为历代兵家的座右铭。

孙子兵法十三篇中,哪一篇最著名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书》,相传为春秋时期吴国大将军孙武所著。

它的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遂高远,逻辑严谨缜密,是照耀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璀璨明珠,是人类军事战争智慧的无上瑰宝!。

纵观古今兵书战策,没有一本能超出《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即便是西方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也不过是在科技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新的作战技术和作战方式。

《孙子兵法-始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战争也仍是一个关乎国家生死存亡命运的大事。

《孙子兵法-作战》篇:"兵者,诡道也"以及其对"诡道"的论述。

这在如今普遍使用的电子战,信息战等各种先进的战争方式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而前者思想理论的提出要比后者早2000多年!。

最重要的是《始计篇》

无论你用兵多么神,都要明白: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穷兵黩武必然导致失败,虚虚实实还是要打,就连不战而屈人之兵也还是要谨记“兵”是什么,该不该,怎么打。

国、兵、将是统一的

所以,孙子开篇就要讲:“兵者,.....”不明白兵者,常胜又如何,常败又如何,打如何,不打又如何?所以,切忌,始计始计,万计之始,这或许就是孙子著书最需要我们明白的地方。

孙子兵法十三篇和孙子兵法区别

很多人以为《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同一部兵法,实际上《孙子兵法》要比《三十六计》早上千年。

《三十六计》最早源于南北朝,直到明清时期才著称书籍。

而《孙子兵法》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可以说远早于《三十六计》。

这两本兵法策略在内容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三十六计》可以说是积累了此前各个朝代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经验总结出来的兵书,那两者究竟是有着怎样的区别呢?。

一.成书时间与作者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春秋时期的吴国将军孙武,成书于约公元前512年左右,又称《孙武兵法》、《孙武兵书》、《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等;2.《三十六计》的作者不详,语出南北朝时期,成书于明清时期即公元1640年前后。

由此可以看出两本兵书成书时间相差2000多年,不能混为一谈。

二.内容概要

1.《孙子兵法》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主要讲战略运筹,包括第一篇《始计篇》、第二篇《作战篇》、第三篇《谋攻篇》。

第二部分,主要讲作战指挥,包括第四篇《军形篇》、第五篇《兵势篇》、第六篇《虚实篇》。

第三部分,主要是讲战场机变,包括第七篇《军争篇》、第八篇《九变篇》、第九篇《行军篇》。

第四部分,主要是讲军事地理,包括第十篇《地形篇》,第十一篇《九地篇》,。

第五部分,主要是讲特殊战法,包括第十二篇《火攻篇》、第十三篇《用间篇》。

2.《三十六计》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

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

即:

第一套,胜战计,包括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

第二套,敌战计,包括无中生有、暗度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

第三套,攻战计,包括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

第四套,混战计,包括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

第五套,并战计,包括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

第六套,败战计,包括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

有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谋攻(第三)孙子兵法字词翻译,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三.历史地位及评价

1.《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孙武也被国人尊为“兵圣”),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大成者。

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

《孙子兵法》是美国西点军校和哈佛商学院高级管理人才培训必读教材,是商界必备实战手册启迪人生权变创新的智慧。

兵法的核心在于挑战规则,规则就是没有规则,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孙子兵法》被翻译成英文、俄文、德文等20多种语言在全世界流传,据统计全世界有数千种关于《孙子兵法》的刊印本。

不少国家的军校也把它列为教材

据报道,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交战双方都曾研究《孙子兵法》,借鉴其军事思想用以指导战争。

唐太宗李世民评价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伟人评价《孙子兵法》:"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说的,包括认识世界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的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轻看这句话。

"又说:"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当下仍是科学真理"。

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孙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灵,我们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发达。

2.《三十六计》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四.总结

《孙子兵法》讲的是“道”,“道”就是战争的规律,高屋建瓴,。

而《三十六计》讲的是“术”,“术”就是战争中具体使用的计谋策略。

道中有术,术由道出

成书时间相差2000多年的两本兵家圣典,你分清楚了吗?。

孙子兵法有几篇?各是什么

孙子兵法(白话本)是由文光,宣林所著的一本书籍,于2008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

相传为春秋末吴国将军孙武所撰

它是世界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

全书共13篇

一、始计篇

二、作战篇

三、谋攻篇

四、军形篇

五、兵势篇

六、虚实篇

七、军争篇

八、九变篇

九、行军篇

十、地形篇

十一、九地篇

十二、火攻篇

十三、用间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