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的古诗!巴斯德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她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毫无疑问,科学技术是推动世界进步和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关于科学的古诗和名言警句有很多,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小编今天就为大家分享关于科学的古诗!希望能帮到同学们。

关于科学的古诗

一、古诗词中的化学知识

1、于谦的《石灰吟》中通过对石灰拟人手法的描写来喻志,但同时也蕴含了科学知识,“千锤万凿出深山”描写了石灰石从深山中开采出来,是物理变化过程;“烈火焚烧若等闲”是描写石灰石在焚烧过程中生成了生石灰,是一个化学变化(CaCO3=CaO+CO2 );“粉身碎骨浑不怕”是描写生石灰溶于水,生成熟石灰的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CaO+H2O=Ca(OH)2),“要留青白在人间”是描写石灰抹上墙壁后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科学的诗歌,生成白色的碳酸钙固体(Ca(OH)2+CO2=CaCO3 +H2O)。

2、《卖碳翁》中为什么时达官贵人用碳取暖,而不用柴火直接取暖呢?那是因为碳在燃烧过程中发光发热,且没有烟产生;而直接用木柴燃烧取暖,虽然也发光发热,但同时有烟产生,会让人的眼睛不舒服。

二、古诗中的物理知识

1、李白的《望天门山》一诗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作者在这两句诗词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行船和岸边。

2、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描写了气势磅礴的黄河水中,蕴藏了巨大的江河水流能。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描述庐山瀑布的壮观,从物理学角度来看,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水流能。

3、南宋诗人陆游《林居书喜》中的“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对前一句诗从物理学角度可以理解为:花分泌的芳香油分子,作无规则运动(或扩散)速度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升高,后一句诗表明了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4、“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站在岸边的人通过平静的水面能看到“姑苏人家”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所形成的虚象。

“潭清疑水浅”——光的折射所成虚象;

“池水映明月”——光的反射所成虚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北美诗句,诗人观察到的落日并非太阳的实际位置,而是光线经过不均匀大气时,发生了折射而成的虚象,太阳实际在图中乙位置,并非甲位置。

5、“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说明在陆游那个时代,人们就已觉察城市暖于郊区,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

一是工厂、交通工具排放大量的热量;

二是建筑群、马路中的砂石、水泥的比热小,在相同的日照条件下,温度上升明显;

三是城市水面小,水的蒸发小,吸热也小;

四是楼群林立,难以形成空气对流。

6、李白《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云间”中云是由物态变化(液化)形成的;“千里江陵一日还”中告诉我们路程和时间,表明船在江中行走的速度很快;“两岸猿声啼不住”表明声音在山间能多次反射形成回声;“轻舟已过万重山”在这句诗中选择的参照物是万重山,同时也说明了船在水中受到向上的浮力。

三、古诗中的其他科学知识

1、白居易在《大林与桃花》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述了植物的生长受气候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而影响气候又有许多因素,说明了“地貌—气温—植物”三者的关系,“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准北则为枳”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受温度这种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2、“春来江水绿如蓝”说明水体颜色为绿、蓝色,这是水的富营养化污染。“早穿皮袄午穿沙,围着火炉吃西瓜”描写了西北地区与沿海地区气候的明显不同原因是,海陆分布的不同,反映西北地区的日薄弱较大的原因是水的比热大,砂石的比热小。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草本植物通常是春华秋实,一年完成一次生命过程,第二年又重复上一年的生命过程,表明生物质能是可再生能源。

因此,我们在签赏古诗词时,不但要体现那种美的意境,还要从中感受到科学知识的存在,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诗人和我们同在的那种意境,从而诗到美的享受科学的诗歌,只要我们悉心品读,感受科学知识,我们对诗人意境的理解就能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