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诗歌 一、诗坛的分化与重组 1、两种诗风(两条诗歌道路) 主流——人民大众的进步的诗风:郭沫若、蒋光慈、殷夫、臧克家、艾青、田间等及解放区诗歌 逆流——资产阶级的反动的诗风:胡适、徐志摩、李金发、戴望舒、七月派 新文学发端以来的新诗诗人和诗歌流派,被区分为互相对立的两个“阵线”,它决定了一批诗人的隐退和一批诗人的改弦更张。作家们居于不同的立场,对现实矛盾表现出不同的态度,选择了不同的表现方式,诗坛经历了一场分化和重组。 2、颂歌样式:郭沫若、臧克家、胡风、贺敬之…… 内容:歌颂新时代及其主人翁;共产党及其领袖 A、郭沫若:用诗歌宣传政治运动组诗《百花齐放》(101首)(1959.4)水仙花 碧玉琢成的叶子,银白色的花 简简单单,清清楚楚,到处为家 我们是反保守,反浪费的先河 活得省,活得快,活得好,活得多。 人们叫我们是水仙花,倒也不错 只凭一勺水,几粒石子过活 我们是促进派,而不是促退派 年年春节,为大家合唱迎春歌。 每首两节,每节4行。有时一韵到底,有时四句一转韵 。诗人借花儿之口,喊出一系列标语口号。标语、口号直接入诗,虽显得方便,但到底大大减损了诗的意味。 作为时代的产物,郭沫若的这组诗恰当其时,它为我们留下了那个时代的特殊见证。
B、胡风《时间开始了》(大型交响乐式长诗,三千多行) 由五个乐章组成:《欢乐颂》、《光荣颂》、《青春曲》、《安魂曲》、《又一个欢乐颂》 以欢乐起,以欢乐终,贯穿了政协会议、纪念碑点奠基、开国大典三个历史时间,也贯穿了诗人追求革命、追求理想的生活道路;构思上精心设计了宏大的政治抒情体诗(1、5)、凝重的叙事体诗(2、4部)、轻快的抒情体小诗(3)交替的诗体结构,波澜壮阔、大开大合、传递出那个快乐时代的精神之魂。 海 沸腾着 它涌着一个最高峰 毛泽东 他屹然地站在那最高峰上 像他微微俯着身躯 好像他右手握紧着拳头 放在前面 好像他双脚踩着一个 巨大的无形的舵盘 好像他在凝视着流到了这里的 各种各样的大小河流 无节制的主观感情宣泄以及对领袖人物的狂热崇拜、冗长重复 C、政治抒情诗:贺敬之 3、隐失的诗人与诗派 艾青、田间、冯至:遭遇普遍的艺术困境,无法在时代的超我要求和自我的真实体验之间找到平衡,创作了一些“肤浅的颂歌”。(P51注3) 七月派、中国新诗派(九叶):失去为新中国及其人民歌唱的权利——地下写作 “潜在写作” 深沉的思辨穿透力、高度浓缩的精炼风格——绿原《又一名哥伦布》 采用对照的方式,以巧妙的构思,朴素的语言,表现了现实的背谬和生存的苦难,弥漫着庄严的苦涩和难言的隐痛,冷凝而苍凉。
曾卓《有赠》:真诚、温和而感伤,充满了生命的坚韧、意志的刚健,单纯中内蕴沉郁、朴实感人。 4、在自我与时代之间——困境中的自由 大多数作家既想使自己的作品回荡着时代的主旋律,又努力在时代的大合唱中发出个人的声音(保持个体的创作自主性),诗作呈现了诗人内心复杂矛盾的感情。 何其芳、穆旦、郭小川…… 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何其芳《回答》 穆旦《葬歌》 “《 回答》 以它真实的而不是虚伪的,复杂的而不是单纯的,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矛盾的而不是单一的情绪描写,传达了那一历史时期诗歌中受到忽视的、却是应当受到珍视的诗歌实践。”——谢冕 “我喜欢那种锤炼,那种色彩的配合,那种镜花水月。我喜欢读唐人的绝句。那譬如一微笑,一挥手,纵然表达着意思但我欣赏的却是姿态。” “而且我的脑子是一个开着的窗子,而且我的思想,我的众多的云,向我纷乱地飘来,而且五月,白天有太好太好的阳光,晚上有太好太好的月亮……”——《夜歌》 5、小我的表达——有限的情感流露 南海上一棵相思树, 在春天的雨雾中沉沉入梦; 它梦见一株北国的石榴花, 在五月的庭院里寂寂开放。 它梦见那里的阳光分外明亮,是因为它把雨雾留在南海上; 但它的梦永远静默无声十七年诗歌, 为的是怕花早谢,怕树悲伤。
蔡其矫20世纪50年代初的作品,大都与海(海岛、渔村、军港)有关,是“献给保卫海疆的士兵、水手和渔夫的歌”。 后来因为个性和对艺术理解的差异,便不再把精力放在缩短与“工农大众”生活的距离上,而更重视创作主体在感知、体验和思考方面的能动性。以人道主义立场,关注人的心灵、情感的健全、美和纯洁。而这一切又与自然风物紧密相联。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事物的热爱之情,那些人性化的思念,关爱,梦想等,在那个时代都是少见的情思。 二、 “全民动员”式的“新民歌运动” 1958-1959 大规模搜集民歌和创作新民歌,是一项由执政党、各级政府发动、组织实施的政治运动。 毛泽东指出,“中国诗”的出路,一是民歌,二是古典,忽略、否定五四以来新诗的传统。 写作主体——工农大众;艺术资源——民间歌谣;写作及传播方式——公众集体参与(赛诗会、朗诵诗) 郭沫若、周扬编选《红旗歌谣》,仿照“诗三百”的体例精选新民歌三百首。 绝大部分新民歌只是概念化的宣传口号,谈不上什么艺术价值 。 许多作品都经过了文化工作者的加工和润饰,失去了作为通俗民间作品的原味。 天上没有玉皇, 地上没有龙王, 我就是玉皇! 我就是龙王! 喝令三山五岳开道, 我来了! 三、两种诗歌样式 一,“写实”倾向和叙事诗潮流 1,“写实”倾向是40年代“解放区诗歌”最重要的潮流,用民歌体的形式创作叙事诗被确立为当代诗歌的写作方向。
诗歌服务于政治,诗歌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是当代诗歌观念的核心。 —强调诗歌作为“炸弹和旗帜”的社会功能,强调写作者的“立场”和思想感情的性质。《王贵与李香香》、《漳河水》 2,五六十年代“写实”倾向的体现 A,叙事诗异乎寻常的“兴盛”(近百部)李季、阮章竞、闻捷《复仇的火焰》少数民族诗歌《嘎达梅林》(蒙古族)、《阿诗玛》(彝族) B,大多数抒情短诗,都有着人物、场景、事件的框架。★闻捷《天山牧歌》——“牧歌笔调”书写“颂歌主题” 充满异域风情 表现爱情生活 对“人物”、“事件”、“细节”的提纯 柔和、轻快、明朗的牧歌风格 二、政治抒情诗 1,“政治抒情诗”:在五六十年代的政治文化语境中应运而生的一种诗歌样式。 2, 特征:A,题材和主题“宏大”的政治性质B,诗人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人身份出现,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将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相结合,排斥、抵制个体经验、情感。 C、出现了诸多带有鲜明时代印迹的诗歌意象——红日、灯火、青松、乌云、宝塔山、八角楼、天安门——被赋予了政治含义而成为使用频率极高的象征符号。 缺陷:P69注3 ★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 1,诗歌创作的两大向度:“缅怀”和“放歌” 2,篇幅短小、片段式的小型抒情诗:《回延安》、《桂林山水歌》 3,全景观的、大型的政治抒情诗:《放声歌唱》、《雷锋之歌》 特征: 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对情绪进行反复渲染、铺陈、直抒胸臆; 节奏分明、声韵铿锵; 风格鲜明、直接、充分; 经常使用“楼梯体”的组织方式十七年诗歌,并融入古典诗歌的对偶、排比,以加强形式感。
是一种鼓动性的“广场诗歌”,写作目标是诉诸公众场合的朗诵。P68注5 ★郭小川:思想者的苦恼 1,50年代可贵的探索:叙事诗《一个和八个》、《白雪的赞歌》、抒情诗《望星空》:肯定人道主义和个体精神价值;剖析个体生活道路和精神世界的缺陷。 由于对个体价值的依恋,对人的生活和情感的复杂性的尊重,他并不试图回避、且理解地表现了矛盾的具体情景。 《一个和八个》,写于1957年,发表于1979年。 革命者在狱中面对其他罪犯的挑衅、欺辱,被革命组织鄙弃时,仍坚持抱负,试图以自己的言行所体现的性格力量,去影响、感化、改造这些罪犯 ,“给黑暗的角落以亮光”。——否定“个人主义” 2,60年代:自觉检讨后的“颂歌”《甘蔗林——青纱帐》、《秋歌》 3,诗体形式的探索:“楼梯体”、“半格律体”、“新辞赋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