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语言句式的组织方法和表现技巧。它包括诗歌语言文句的组织叙述、形态结构的布局排列、思想(情感)表达方式的选择展现、艺术表现手法的具体运用等。诗歌的表现手法从应用角度来说是指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包括诗歌的表达方式、诗歌的修辞手法、诗歌的写作技巧以及诗歌的结构形式、格律要求等。
诗歌的文字表现形式是伴随着人类的劳动、在人类语言文字出现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中国诗歌有着悠久灿烂的发展历史,古诗词语言凝练,内涵丰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祖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一千多个格式(词谱)的古诗词牌更是彰显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绚丽多彩和博大精深;现代诗歌则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形成和确立的,并以写法自由,更适合抒发现代人思想情感的强大生命力得到蓬勃发展。所谓“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说明诗歌的表现手法正是应“感物而作,映现心灵”的根本要求而产生。
从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来看:诗歌与其它文学体裁的作品有着诸如描写、议论、抒情等相似的表达方式,有着诸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衬托、借代、渲染、对比等相似的修辞表达技巧,也有着诸如象征、联想、想象、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相似的写作手法,但其思想、艺术表现特点及结构形式、格律要求决定了其表现手法的传统性和与其它文学体裁作品的区别差异。“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毛诗序》)中所说的“赋、比、兴”则是诗歌最为传统的也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诗歌中的“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数千年一直流传沿用下来,诗人们赋诗作词时常常是综合运用,相互补充,对历代诗歌的创作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的发展,人们对思想及艺术表现行为的追求变化,诗歌的表现手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创新,比拟、夸张、借代、象征、反复、重叠、跳跃、排比等手法技巧在诗歌中得到了具体的运用,诗人们往往根据其诗歌作品的思想表现内容灵活多变地选择运用其具体的表现手法和技巧,以达到或实现其思想和艺术表现的目的。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其中赋、比、兴是诗歌中传统和基本的、常见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诗歌形象思维的客观表现;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诗歌中除有分别独立使用外,常常结合在一起使用或交替使用,其中比和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比中含兴,兴中含比。伟人诗人毛泽东在给诗人陈毅将军谈诗的信中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赋也可以用……”在诗歌创作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运用得当能够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表现力,提高诗歌的趣味性和艺术性。
(一)赋:是直陈其事、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对事、物不带任
何观点、对思想、情感不加任何修饰地进行客观描述的表现手法。
“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郑玄《周礼·大师》)“敷布其义谓之赋。”(刘熙·《释名》)“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朱熹·《诗集传》)。《诗经》中反映劳动人民爱情生活的情诗《褰裳》、《静女》就是用的这种手法,这两首诗虽然是从不同角度描写男女相约相见的场景,但运用赋的手法来展示诗歌内容、体现诗歌内涵却是它们的共同特点。
杜甫在《兵车行》中表现生离死别场面时也是采用了这种“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表现手法,即“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北朝民歌《敕勒川》中采用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表现手法对草原景象的描写,更是显得简洁自然、朴实明快,“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出了草原的壮美广阔,展现了牧民的劳动生活。
由于“赋”的表现手法在诗文表达时不带任何观点、不加任何修饰,使得
诗文的表现显得朴实、自然,诗文的描述显得真实、可信,从而增强了诗歌思想内容的真实感,给读者以亲切的阅读感受;但这种不加任何修饰的表现手法“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近似于绘画艺术中的白描,没有色彩的渲染,使诗歌所表现的事、物显得简单、直白,缺乏深度和广度传统诗歌表现手法,使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显得平淡、肤浅,缺乏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或情感、认识的表现手法,即作者用一种或多种具体而形象的事物与其所要表现的某一事物相比,使其所表现事物的形象和特征更为鲜明和突出。
比,就是比喻、打比方。既然是比喻、打比方就应有参照物,因此比的构成条件就是此物和彼物(参照物),两者之间是互为的关系,比喻的是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古人将比解释为“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即“比方于物”、“托物取喻”,古人的解释实则是准确地道出了“比”这种表现手法的构成条件及相互关系。
作为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古往今来“比”的运用屡见不鲜且创意不断。《诗经》中《豳风·鸱鸮》、《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等篇即用此法写成。《卫风·硕人》篇用“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分别以柔嫩的白茅芽、冻结的油脂、白色长身的天牛幼虫、白而整齐的瓠子、宽额的螓虫、蚕蛾的触须来比喻庄姜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眉毛,以描绘出庄姜之美,细致准确、形象精彩,栩栩如生、如见其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这一句,写的是愁绪。愁绪本是思维的抽象。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之季,绵延流长、东流不息的江水更衬托了万物更新的春季。李煜在这里用一江东流的“春水”比喻情感之“愁”的绵长不断、不可遏止,在化思绪为形象,化抽象为实例,使“愁”的思想情感通过东流“江水”的比喻显得形象化、具体化;同时,李煜在这里借助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意境与“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不但深情地、恰到好处地回答了“问君能有几多愁?”的问句,而且准确有效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中白居易在描写琵琶声时用“急雨”嘈嘈之声比喻琵琶大弦之声,用“私语”切切之音比喻琵琶小弦之音,在浪漫、丰富的生活气息中展现了生动贴切的思想情感;之后又用了诸如莺语泉流、铁骑刀枪等各种声响、音调及其这些声响、音调变化来比喻琵琶的弹奏之声、起伏之调,形象生动地、具体明确地、惟妙惟肖地将诗人的思想情感融入琵琶曲声之中,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充分地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审美感受和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使诗歌增添了无限的美感和动人的情怀,以致成为了脍炙人口、经久流传的不朽名作。
比的方法很多,博喻、借喻、明喻、暗喻、互喻、引喻、倒喻、反喻、较喻、多喻、同位喻等都是比的手法运用。比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所述事物的特征予以描绘、渲染,使其具体、形象,使人们有其明确、深刻的认同;二是运用比来说明所述事物,使人们在对浅显、熟悉事物认知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所述事物。
比喻的目的是使所要表现的对象具体、形象、鲜明、亲切,因此在比的运用中要注意用具体、形象、浅显、熟悉的事物去比喻所要表现的对象,切忌比喻时所用的事物虚诞、生疏、贬乏、离奇。比喻运用中若能借助意境、条件,对表现那些复杂、抽象的事物以及突出所描写对象的形象、特征更能够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可以再现异彩纷呈的物象,有利于增强诗歌的艺术性和创造性,抒发和升华诗人的思想情感。
(三)兴:是托物起兴的表现手法,“兴”即起兴,是作者借助他物作
开端引起正题,以达到描述事物和表现思想情感。
“兴传统诗歌表现手法,引譬连类。”(何晏·《论语集解》)“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兴在借助他物作开端引起所咏的内容时,“他物”对于所咏之辞具有暗示、象征意义。唐代盛世鸿儒孔颖达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毛诗正义》)兴的使用手法常常出现在一首诗或一段诗的开端,初看“兴”句与诗歌的组词组句似乎没有联系,但阅读下去、品味起来可以发现“兴”句与诗歌所要表现的主题和情感意思乃至韵律上都有着一些必然的联系,并起着承启的作用。这种写法,在自古至今的诗歌中都有运用,特别在古典诗歌中运用更多,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使用的都是“兴”的表现手法。
诗经·秦风《黄鸟》以黄鸟悲鸣起兴,描写的是秦穆公死时,以大量的活人殉葬的情景。其诗句如下: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
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鍼虎。
维此鍼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黄鸟》诗文分为三章,每章分为三个层来述写,其结构及语句组成为重章叠句,三章首尾一样,只是数字有所更改。第一章悼惜奄息,第二章悼惜仲行,第三章悼惜鍼虎。
三章中每章的前二句都是以黄鸟的悲鸣兴起,分别为“交交黄鸟,止于棘。”“交交黄鸟,止于楚。”“交交黄鸟,止于桑。”诗中所谓“棘”即酸枣树,双关之言为“急”;所谓“桑”即桑树,双关之言为“丧”;所谓“楚”即荆树,双关之言为“痛楚”。
《黄鸟》诗文起兴所用黄鸟止树悲鸣看似与子车氏三兄弟为秦穆公死殉葬没有必然的联系,细读下去,品味起来,“棘”、“桑”、“楚”三字却以双关之言结合黄鸟悲鸣暗示了子车氏之子殉葬的不得其所;诗文演进下去,奄息、仲行、鍼虎三兄弟仍“百夫之特”、“百夫之防”、“百夫之御”,才智超群,临穴送殉时“惴惴其栗”的悲惨惶恐情状令秦人无比悼惜;面对这惨绝人寰的景象,灭绝人性的行为,诗人发出了愤怒的呼号,质问苍天为什么要“歼我良人”,发出了如果可以赎回奄息、仲行、鍼虎的性命,即使用百人相代也是甘心情愿的呐喊。
《黄鸟》诗文用黄鸟悲鸣和“棘”、“桑”、“楚”作他物,对所咏之为秦穆公死殉葬具有暗示、象征意义。且用黄鸟悲鸣和“棘”、“桑”、“楚”语音相谐的三个双关语作起兴,引出正题真实地描写了子车氏三兄弟为秦穆公死殉葬的悲惨情景,表现了对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的无比愤怒和强烈抗议,同时也为本诗定下了哀伤的基调,营造出了一种悲惨、哀苦、凄凉、紧迫的氛围。
诗歌中“兴”句的使用很多,如李白《送友人》中的“青山横郭北、白水绕东成”、李商隐《晚晴》中的“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煜《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李清照《一剪梅》中的“红藕香残玉簟秋”等都可以看作是“兴”句。兴的表现手法在诗歌中有着诸多方面的作用,其主要意义在于引发、联想、暗示、寄托,实际上就是一种触景生情或寄景于物的联想;主要作用是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起到提示、渲染气氛,完成从日常生活到诗歌欣赏的过度作用,使读者的思想情感于不知觉的形象、意境和文字语句中得到熏陶,受到感染,进而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和意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诗歌中有些“兴”句只是为了韵律的需要,并无实质的作用;有些“兴”句只起着篇引的作用,与诗歌的内容并无必然的关系;有些“兴”句更只是句引的需要,与吟辞没有直接的联系。对于这类兴句,虽然没有考究它意义的必要,但作为诗文的整体,无论是韵律需要,还是篇引、句引的“兴”句都不得失察、小觑,都得知道它的使用目的和具体作用。
赋、比、兴是一种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反映思想情感与事、物关系的表现手法,数千年来对我国的诗歌创作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作用。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各自都有多种使用方法和表现技巧,在具体运用中往往以诗人的形象思维为基础,根据诗人思想情感的表现需要选择各自不同的使用方法或表现技巧,以达到形象精彩、具体深刻的诗人创作目的和作品“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文学艺术效果。
诗歌的表现手法经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到了今天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在学习和运用赋、比、兴这些基本表现手法时亦应学习和掌握其它诸如夸张、拟人、象征、排比、借代、比喻、反复重叠等多种修辞表现手法及多种表现技巧,以提高诗歌创作及鉴赏能力,繁荣、光大诗歌这一传统的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