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城道中》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属县。此诗即抒写自富阳赴新城途中的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东风知我欲山行,(此句格式本来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知,在第三个字上,可平可仄,合律。)

吹断檐间积雨声。(此句格式本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吹,在第一个字位置上,可平可仄。积,是入声字。合律。)

岭上晴云披絮帽,(此句格式本来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实际上也全部符合,合律。)

树头初日挂铜钲。(此句格式本来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树,在第一个字位置上,初,在第三个字位置上,可平可仄。合律。)

野桃含笑竹篱短,(此句格式本来应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野,在第一个字位置上,含,在第三个字位置上诗词平仄分韵大全,竹,入声字,在第五个位置上,可平可仄。合律。)

溪柳自摇沙水清。(此句格式本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溪,在第一个字位置上,可平可仄。但“自摇沙水清“”中,自,是仄声,如果不在第五个字“沙”的位置出现了一个平声,就会出现平平仄仄平中最忌讳的孤平。所以“沙”字位置必须要变成平声。这样,“沙”字位置就是应仄用平了。前面的推文提到过“半拗”的问题。半拗就是出句中“仄仄平平仄”句式中,如果五言诗的第三个字(七言诗第五个字),应该用平,却用了仄,那么在对句中“平平仄仄平”的第三个字(七言诗是的第五个字)可救可不救。但这里作者“沙”字用了平声,实际上既救了本句的“自”字,防止了孤平,又救了上一句的“竹”字。一字双救。)

西崦人家应最乐,(此句格式本来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西,在第一个字位置上,可平可仄。合律。)

煮葵烧笋饷春耕。(此句格式本来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煮诗词平仄分韵大全,在第一个字位置上,烧,在第三个字位置上,可平可仄。合律。)

二《有美堂暴雨》

有美堂,梅挚知杭州,仁宗赐诗“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两句,梅到任后,乃建“有美堂。”

游人脚底一声雷,(本句格式本应该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入,在入声字,此句合律。)

满座顽云拨不开。(本句格式本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拨,是入声字,此句合律。)

天外黑风吹海立,(本句格式本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天,在第一个字位置上,可平可仄。黑,是入声字,但在第三个字位置上,可平可仄。此句合律。)

浙东飞雨过江来。(本句格式本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浙,在第一个字位置上,飞,在第三个字位置上,可平可仄。此句合律。)

十分潋滟金樽凸,(本句格式本应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十,是入声字,但在第一个字位置上,凸,入声字。此句合律。)

千杖敲铿羯鼓催。(本句格式本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千,平声,但在第一个字位置上,可平可仄。羯,入声字,此句合律。)

吹起谪仙泉洒面,(本句格式本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谪,入声字,仄声,但在第三个字位置上,可平可仄。此句合律。)

倒倾鲛室泻琼瑰。(本句格式本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倒,仄声,但在第一个字位置上,可平可仄,此句合律。)

小马哥大国学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