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寒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白话诗人,其诗作中不仅包含有禅宗“自性清静”、“见性成佛”的禅理,也包含有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从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方面,可以反映出寒山诗中蕴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通过研读寒山诗中的佛理诗,我们可以发现,寒山认为人的生命存在既脆弱而又短暂,他劝谕世人应当珍惜当下拥有的生命,而通过信仰佛教则可以获得生命意义的实现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关键词:寒山;佛理诗;生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176(2012)03—0056—05
寒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白话诗人,寒山诗的思想内容具有“似儒非儒,非儒亦儒;似道非道,非道亦道;似僧非僧,非僧亦僧;似俗非俗,非俗亦俗”的特点,是一种典型的三教思想混合体。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正》中对寒山诗的特点作了评价,认为寒山诗的内容博杂,其内容“宣扬佛教、侈陈报应者,固指不胜屈,而道家之言,亦复数见不鲜。”诚然,寒山诗内容庞杂,所涉及内容有佛教、道家思想,但是,从其中有关佛教思想的诗作来看,除了有明显的禅宗思想之外,更多地包含有佛教基本教义以及由此表现出浓重而又强烈的生命意识,在普遍认为人生苦短的前提下,寒山劝谕世人应当珍惜生命,识得本心,通过信仰佛教实现对生命的终极关怀。这些浅显易懂而有包含佛教基本思想的佛理诗,正反映出寒山对生命意识的关注,是我们认识寒山生命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文中所引用的寒山诗,均出自项楚《寒山诗注》。
一、人生是苦。生命易逝
生命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在一个人屈指可数的数十年抑或百十年的有限时间里,生命显得如此地短暂、易逝。正是由于生命的短暂和脆弱,才促使人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探讨生命的价值。因此,无论是中国本土的儒家还是道家,在他们的思想中都表现出对如何延续生命、实现生命价值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索的努力,例如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的“未知生,焉知死”和“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等,都表现出对现有生命的重视,对人的精神生命延续的价值判断。道家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则表现出超越生死的生命意识。即使是从印度传人中国的佛教也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作了自己特殊的思考,“一切皆苦”和“万法皆空”是佛教对生命的基本认知,通过各种修行达到涅槃境界则是佛教实现生命终极价值的追求。
通过研读寒山诗中的佛理诗,我们可以发现,寒山认为人的生命存在既脆弱而又短暂,这与寒山本人的经历及社会阅历有关。早年的寒山曾饱读经书,怀着积极入世的态度参加过各种考试,但是他均遭受失败的打击。或许正是应试的失败给他生活带来巨大转变,亲朋好友的离弃使他更加认识到人间的冷暖,“吁嗟贫复病,为人绝友亲。瓮里长无饭,甑中屡生尘。蓬庵不免雨,漏榻劣容身。”同时,他也体验到下层人民生活的痛苦,体验到人间的世态炎凉,“富贵踪亲聚,只为多米钱。贫贱骨肉离,非关少兄弟。急须归去来,招贤阁未启。浪行朱雀街,踏破皮鞋底。”
在经历过世间的人隋冷暖之后,他逐渐弃儒人道、继而由道人佛,从积极人世到消极出世,从佛教基本思想的视角作诗来表达他的思想。
寒山早年受儒家思想的熏染佛理诗歌,后又游心于佛道,最终皈依佛门,隐居寒岩,这种有儒道思想又有佛教信仰的复杂人生经历使他对生命有了更深刻地体悟。因此,他在诗中也常常表现出他对人生乃至其他生物生命的关注。
从佛教的角度来说,有情世间一切皆苦,当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也正是看到世界生命的痛苦才出家修行,最终创立佛教。“苦”是佛教基本的价值观,佛教基本教义中认为,“苦”是人生乃至宇宙万物总的特征,尤其是人生存在诸多苦恼,如“二苦”、“三苦”、“四苦”、“五苦”、“八苦”乃至“百十一苦”,其中,“八苦”为世人最熟悉,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而以“生、老、病、死”等关涉人的生命的诸种痛苦,是寒山诗中表现的重要方面。他在很多的诗篇中表达了佛教认定的生命是苦的价值观。
从自然界来讲,时间总是在不停地流逝,“四时无止息,年去又年来。万物有代谢,九天无朽摧。东明又西暗,花落复花开。唯有黄泉客,冥冥不去回。”“桃花欲经夏,风月催不待。防觅汉时人,能无一个在。朝朝花迁落,岁岁人移改。今日扬尘处,昔时为大海。”花开花落,年去年来,昔人不在,然而,人的容颜也会随着时间的变迁逐渐变老:“玉堂挂珠帘,中有婵娟子。其貌声神仙,容华若桃李。东家春雾合,西舍秋风起,更过三十年,还成甘蔗滓。”“城中娥眉女,朱巩何珊珊。鹦鹉花前弄,琵琶月下弹。长歌三日响,短舞万人看。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无论是婵娟子,还是娥眉女,随着时间的推移,娇嫩的容颜将一天天变老。
容颜消退,生命渐渐衰老乃至死亡不可避免,寒山诗中还有表现慨叹人生短暂、生命不能永恒而引起痛苦的诗句:“何以长惆怅,人生似朝菌。那堪数十年,亲旧凋落尽。以此思自哀,哀情不可忍,奈何当奈何,讬体归山隐。”人生短短的数十年转眼而过,短暂的生命总会使人感到无限地惆怅,也让人充满了无限地悲情和无奈。又如“我见世间人,生而还复死。昨朝犹二八,壮气胸襟士。如今七十过,力困形憔悴。恰似春日花,朝开夜落尔”。寒山将人的一生比作春日里盛开的鲜花,虽然好看,但是很快就会凋零,人的生与死也如此,生命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痛苦呢?另外,还有其他诗句表现出人生易逝、生命短暂的忧愁,如“少年何所愁,愁见鬓毛白。白更何所愁,愁见日逼迫。移向东岱居,配守北邙斋。何忍出此言,此言伤老客”。从少年到老年,再到寿终,人生的步履总是如此匆匆,如同江水一样终归大海,“浩浩黄河水,东流长不息。悠悠不见清,人人寿有极。苟欲乘白云,曷由生羽翼。唯当鬓鬟时,行住需努力”。生命就这样在不断地流逝。
生命总是那么有限,而死亡却是必然,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事。寒山在“手笔大纵横,身才极环玮。生为有限身,死作无名鬼。自古如此多,君今争奈何。可来自云里,教尔紫芝歌”。“可怜好丈夫,身体极棱棱。春秋未三十,才艺百般能。金羁逐侠客,玉馔集良朋。唯有一般恶,不传无尽灯”。诗中写到“无尽灯”乃喻佛法代代相传。而此处以此为喻,表现出对生命不能永恒的慨叹和感伤。 由容颜易老、生命易逝将会引发人们感受生命痛苦之外,人的一生中的贫富变化也会引起痛苦。寒山诗中对贫富变化作了描述:“变化计无穷,生死竟不止。三途鸟雀身,五岳龙鱼己。世浊作孺,时清为骤駬。前回是富儿,今度成贫士”。贫贱本无常,“东家一老婆,富来三五年。昔时贫于我,今笑我无钱。渠笑我在后,我笑渠在前。相笑倘不止,东边复西边”。
二、佛教智慧,彻照生命
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而认识不到生命的本真意义又是何其痛苦,生命正如悬崖峭壁上的树木一样,在凄风冷雨的吹打之下,难免会凋零。俊秀的树木凋零、鲜活的生命消逝,只会给人留下痛苦和感伤。
寒山在经历了世事沧桑之后,隐居寒岩寻求生命的真谛,通过他多年出家的修行生活,体悟到生命的可贵,尤其是人身难得、生命难再,因此他劝诫世人应当珍惜当下的拥有,珍惜有限的生命。依照佛教的戒律,五戒是佛教徒最基本的戒律,无论是在家居士还是出家僧人,遵守五戒是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其中,戒杀是五戒之首,寒山诗中特别强调这一点,从因果报应的角度来说明戒杀的重要性。他在诗中写道:“唝唝买鱼肉,担归馁妻子。何须杀他命,将来活汝己。此非天堂缘,纯是地狱滓”。鱼有自己的生命,人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而剥夺鱼的生命并非是善缘,这样做会堕入地狱。同样的思想在“猪吃死人肉”一诗中也有反映,寒山写道:“猪吃死人肉,人吃死猪肠。猪不嫌人臭,人反道猪香。猪死抛水内,人死掘土藏。彼此莫相啖,莲花生沸汤”。另一首“寄语食肉汉”也包含了同样的思想,“寄语食肉汉,食时无逗留。今生过去种,未来今日修。只取今日美,不畏来生忧。老鼠入饭瓮,虽饱难出头”。还有诗写道:“我见东家女,年可有十八。西舍竞来问,愿姻夫妻活。烹羊煮众命,聚头作淫杀。含笑乐呵呵,啼哭受殃泱”。诗中描写了男女婚嫁时为了求得快乐,不惜宰杀动物助兴。总而言之,无论是鱼、猪、羊等动物还是人自身,都有难得的生命,就人而言,不能为了保存自己的生命而去捕杀鱼、猪等其它动物,戕害动物的生命,人应当尊重每一个动物的生命。
有限而又短暂的人生会引起人们的痛苦,造成这种痛苦的原因在于人们不懂得佛法的真谛,然而,世间绝大多数的人们不懂生命无常和“万法皆空”的道理,却一味地沉浸于追名逐利的过程中,反而以追逐这些外在生命的东西为快乐之事,
与残杀生命不同,众生还多具有贪、嗔、痴、慢、疑等“五毒”的性格特征。例如,讲到贪图利益时,寒山写到:“多少数般人,百计求名利。心贪觅荣华,经营图富贵”。“贪人好聚财,恰如枭爱子。子大而食母,财多还害己。散之即福生,聚之即祸起。无财亦无祸,鼓翼青云里”。有写关于嗔恨的诗:“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有写关于愚痴的诗:“汝为埋头痴兀兀,爱向无明罗刹窟。再三劝你早修行,是你痴顽心恍惚。不肯信受寒山语,转转倍加业汩汩。直待斩首作两段,方知自身奴贼物”。另有“贤士不贪婪”,“众生不可说”,等等。讲到傲慢时,有诗道:“有汉姓傲慢,名贪字不廉。一身无所解,百事被他嫌。死恶黄连苦,生怜白蜜甜。吃鱼犹未止,食肉更无厌”。还有“有人把椿树,……谩他亦自谩”等。寒山还特别以一聪明士子为例,指出了贪图富贵、财物终将导致空无所得的下场,他说:“余曾昔睹聪明士,博达英灵无比伦。一选嘉名喧宇宙,五言诗句越诸人。为官治化超先辈,直为无能继后尘。忽然富贵贪财色,瓦解冰消不可陈”。
事实上,无论是残杀生物,还是贪图财物、富贵乃至名利,这都是在造恶业,终将受到因果报应的惩罚,即使堕入地狱仍将遭受诸种痛苦的惩罚,“世有多解人,愚痴徒苦辛。不求当来善,唯知造恶因。五逆十恶辈,三毒以为亲。一死人地狱,长如镇库银”。
生在世间的人们,为名利为财富而熙来攘往、东奔西走,不懂得珍惜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这恰如盆中虫一样,终日忙碌却不达目的,故寒山作诗叹道:“人生在尘蒙,恰似盆中虫。终日行遶遶,不离其中盆”。寒山有感于人们痴迷于外物牵累而发出感叹:“老病残年百有余,面黄头白好山居。布裘拥质随缘过,岂羡人间巧样模。心神用尽为名利,百种贪婪进己躯。浮生幻化如灯尽,塚内埋身是有无”。因此,他劝诫人们应当勤修真修,识得本心。“寄语诸仁者,复以何为怀。达道见自性,自性即如来”。
从生命的长久历程来看,所有的生命利禄无非是一种虚假现象,是幻化而已。由于有情众生不能够明白生命的真谛,也不能够依照佛法去修行,获得解脱,结果只能在这六道中流转,轮回不断。“可畏三界轮,念念未曾息。才始似出头,又却遭沈溺”。人生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轮回,没有一刻停息。然而,寒山已经意识到六道轮回之苦,故诗中讲到:“可畏轮回苦,往复似翻尘。蚁巡环未息,六道乱纷纷。改头换面孔,不离旧时人。速了黑暗狱,无令心性昏”。佛教中的“六道”是指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如“啼哭缘何事”诗中提到“六道不干我”。世人由于不明白业报轮回的真实原因,常常抱怨轮回之苦,殊不知这一切皆是由前世造作诸种善业或恶业所致,又如诗中提到,“我见黄河水,凡经几度清。水流如急箭,人世若浮萍。痴属根本业,无明烦恼阬。轮回几许劫,只为造迷盲”。因愚痴而导致无明的因缘果报是世人的悲哀。
三、皈信佛教,解脱人生
我们通过读寒山诗就可以发现,在诗集的一开始其实就已经奠定了一种基调:寒山强调“凡读我诗者,心中需护净”。即劝导人们从思想上要亲近佛教,从心态上要皈信佛教,要以一种虔诚佛教信仰者的态度去阅读他的诗作。而在这种心态下去阅读寒山诗,方可“驱遣除恶业,归依受真性”。只有消除恶业,获得真正的自我,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得到了实现,从而也避免了堕入地狱,遭受地狱之苦的惩罚。
寒山作为一位多年隐居寒岩的虔诚佛教徒,他对佛教怀有深厚的宗教感情,为了能够使世人明白生命的真谛,依照佛法去解除烦恼,避免轮回之苦,就要归依佛教,只有通过信仰佛教,依照佛法修行,才能够真正实现生命价值的提升,因此,他在诗歌中表现出劝谕世人信仰佛教的思想,他说:“众生不可说,何意许颠邪。面上两恶鸟,心中三毒她。是渠作障碍,使你事烦孥。举手高弹指,南无佛陀耶。”众生由于愚痴,多有邪见而增生烦恼,这些烦恼在你虔诚信仰佛教的时候可以得到消解。 然而,世人愚痴,颠倒认识,无法尽说,他们总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去追求外在的物质满足,却忽视了自己本真生命的重要性,这是世人的悲哀,“我见凡愚人,多蓄资财谷。饮酒食生命,谓言我富足。莫知地狱深,唯求上天福。罪业如毗富,岂得免灾毒。财主忽然死,争共当头哭。供僧读文疏,空是鬼神禄。福田一个无,虚设一群秃。不如早觉悟,莫作黑暗狱。狂风不动树,心真无罪福。寄语兀兀人,叮咛再三读”。因此,寒山劝诫这些痴迷之人应当早日明白他们所追求的无非是虚幻不实的东西,应当依照佛教基本教义去修行,断除烦恼,获得心灵的解脱。
首先,寒山劝导人们信佛要真心,切不可口是心非,“我见人转经,依他言语会,口转心不转,心口相违背。心真无委屈,不作诸缠盖。但且自省躬,莫觅他替代。可中作得主,是知无内外”。尽管寒山苦口婆心地劝戒世人信佛、学佛,但是世人却不懂得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不明因果报应的真实性,“天高高不穷,地厚厚无极。动物在其中,凭兹造化力。争头觅饱暖,作计相瞰食。因果都未详,盲儿问乳色”。
正因为不懂得因果报应,故多有不相信因果报应之事发生,“田舍多桑园”就表现了这主题,于是诗人在诗中劝诫世人应当行善积福,切不可随意行恶,否则终究会遭致恶果报应。正如有人因此而评价当时学佛者存在的弊端:“呵世痴福人,常行侨奢,恣打不善,一朝福力尽,祸害聚日,百计亦不可救,是毕竟不知因果。”
如果说世俗之人不懂佛法,不能真正发起信仰佛法的信心,去真正的修行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事,那么,作为身在佛门的出家人就不应该无视佛教的基本教义,忽略真正的佛教信仰。但是,世间确实存在这样的出家人,这些出家人形式上已然出家,而实际上并未达到真正出家人的境界。“我见出家人,不入出家学。欲知真出家,心净无绳索。澄澄决玄妙,如如无倚讫。三界任纵横,四生不可泊。无为无事人,逍遥实快乐”。寒山抨击了这种佛门中的不正常现象,指出,只有真正地心无挂碍,放下世间的功名利禄,熄灭了心中的贪嗔痴等诸多障碍,才可以达到不受到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的限制、摆脱了四生(卵生、胎生、湿生和化生)的束缚,超越了生死轮回的生命境界。
更有甚者,对佛教根本没有任何正信,阳奉阴违,“不行真正道,随邪号行婆。口愆神佛少,心怀嫉妒多。背后疃鱼肉,人前念佛陀。如此修身处,应难避奈河”。这种严重违背佛教基本教义的“学佛”行为,结果仍然是要堕入地狱,无论如何也不能得到最终解脱。
寒山曾经就自己的诗篇数量做了总结,他说:“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子二十一,都来六百首。一例书岩石,自夸云好受。若能会我时,真是如来母。”就他这些数量庞大的诗篇来看,其中充满佛教意蕴的占很大一部分。他通过诗的形式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思考和关注,尤其是他对生死问题的思考已经超越常人,达到了出入生死、生死一如的境界,他说:“欲识生死譬,且将冰水比。水结即成冰,冰消返成水,已死必应生,出生还复死。冰水不相伤佛理诗歌,生死还双美”。寒山以冰水喻生死,通过水结成冰和冰融化为水的自然变化过程,反映出生死之间的变化关系,如同是由生入死和由死而生的过程,是人的生命历程不断转变的真实写照,若能参透人生不过如此,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生命存在的真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