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岭?岭头?
6月4日去云岭学校送教的路上,我一直在念叨这两个词。云岭乡,也就是以前的岭头乡,前几年改名叫做云岭乡,是我们永嘉县东北部的一个高山乡,离县城一小时多点的车程。开车的小潘介绍说,云岭乡属楠溪江石桅岩景区,东邻乐清市,北界台州黄岩,“一鸡鸣三县”是真实的写照,加之地势平坦,又有“高山平原”之谓。小潘说起了云岭乡的多种妙处,自然景观的,民俗民风的,普普通通的番薯枣、锦粉面,他也说得意趣盎然,滋味悠长。这也难怪,谁不说自己的家乡好呢!
果真,一路山水一路景。山环若城,水流如带,屿立似桃,梯田层层,云海翻涌,再配上浓郁不尽的绿、清澈爽目的蓝,果然一个世外桃源,人间仙境。车盘旋至高处,山上横卧一巨石,两个红色大字赫然可见,“云岭”!南北朝诗人陶弘景的诗句就镌刻在侧:“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再极目远眺,山峰迤逦,涧水流白,云雾缭绕。云岭,云岭,云在岭下,岭在云端,原来如此!
我微微一笑,写作课,有了!
云岭之云
“同学们,我是第一次来云岭关于溪水和云的诗句,真是一个好地方!”说是乡中学,其实每个段也就一个小班。本来是给九年级学生讲课的,正赶上九年级中考模拟考试,就用了七年级和八年级的学生。两个年段的学生坐进会议室,也就县城初中的一个班级。
看得出来,他们有点紧张。
“我们云岭乡,眼前可不叫云岭,叫做——”
“岭——头——”他们拉开了嗓门。
“那改名为什么会改成‘云岭’?这‘岭’前怎么就加了个‘云’字呢?”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妙!
他们显然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眼睛闪闪的,却没说话。
“为什么就不能叫做‘雾岭’‘山岭’‘高岭’‘雨岭’,而要用‘云岭’名之?”我变换角度,旁敲侧击。
“因为我们这里云很多。”
“因为云是我们这里的特产,特色。”哈,我特别喜欢“特产”这个词。白云,是这里的特产!除了云岭人,谁敢说!这一说,再看窗外,果真,天高处的云似乎也矮了下来,自得地游移着,欣然接受孩子们所说的“特产”美称。
“我们这里的云很白,很干净,其他地方的云可没这么漂亮!”对呀,随便撩过一把云,手掌里满满的就是云的游痕,再托举起来,轻轻一吹,那云,就四处飘散,或流动,或停驻,肆意地装点蓝天。
“是的,云,是我们云岭最具特征性的。云,是云岭的象征,是云岭的符号,是云岭的标志。云可入诗,尤其我们这里的蓝天白云,更是诗句。我们一起来读读南北朝诗人陶弘景的诗句,感受一下‘云岭’的诗意。”
遗憾的是,就镌刻在乡入口处的诗句,他们并不熟悉。云岭的孩子啊,可不要辜负家乡这一片片云的文化啊。那是自然馈赠给我们的最大的财富。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我慢慢地带着他们读,声音渐渐地大了起来。
这节课,我们一起带着白云回家!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隐居之后的陶弘景用这首诗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是的,山中能有什麼呢?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环绕的只是那陪衬蓝天的缥缈的白云。白云悠悠,难以持赠,只可自怡悦。陶弘景以云为精神家园,诗写得自是轻淡自然,韵味隽永。正如《菜根谭》所云:“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迷恋尘世利禄的人,是无法读懂诗人心中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这个“多白云”的“多”,有一种自信,一种自得,一种富足,一种悠然。读着读着,我的眼里,就是田园屋舍的静谧悠远,就是葱郁山川的云飞水动,就是追逐嬉戏的飞鸟白羽……
“你们还能说出带‘云’字的诗句吗?”为了强化对云的文学感知,我问。
“朝辞白帝彩云间!”这一句,想了一会儿,终于憋出来了。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白云深处有人家!”
“云自无心水自闲!”
……
多点耐心,云就会从幽深处飘出来,开始是一缕,而后就会是一团,一簇,蔓延开来,整个会场就成了飘满云朵的天空。
“一个长在云里的孩子,心里要存有云的诗句。那么,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窗外,投向蓝天,看看嵌在青山间或者涂在蓝幕上的白云——”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云,是家乡的特产!
云岭之岭
“读懂了云岭的云,我们再来想想,岭头乡,云岭乡,为什么在改名的时候要保留这个‘岭’字。为什么就不能叫‘云头’叫‘山头’而要留住这个‘岭’字呢?”
课从“云”转向“岭”了。
“因为我们这里就是个山岭。”
“因为我们这里山高,山也多。”
说起岭,孩子们还是熟悉的,就像岭深处飞进飞出的山鸟,随意落在哪棵枝条上都是家的感觉。
是的,词典上对“岭”字的解释是“顶上有路可通行的山”,或者“高大的山脉”,这岭,就是我们当地最显著的地貌。课前,我用手机百度了一下“岭”字的解释。“横看成岭侧成峰”,峰,坡度大,细长高耸,孤立,而岭,相连的山,坡度和缓。云岭,高山上的平原,确实是这样。
楠溪云上,诗驻岭头。如果说云是天空送给云岭的朵朵诗句,那么,岭就是大地写给云岭的篇篇文章。云,让我们有了向上的心。岭,让我们有了驻足的魂。云般飘逸,根却始终扎在大山深处。云岭的孩子,走在哪里,都不该忘记头顶的蓝天白云,脚下的连绵山峦。
“那我们也说说带有‘岭’字的诗句?”我想让孩子们知道,高山上,白云间,我们有诗歌,有文章!
“横看成岭侧成峰!”果真是这句。
“窗含西岭千秋雪!”杜甫的诗句。
“云横秦岭家何在!”韩愈妙句!
“五岭逶迤腾细浪!”毛主席的诗气势磅礴。
这些孩子记不得那么多的诗句,可他们是否就熟悉了环绕村舍的溪水、悠然升起的炊烟、爬满篱笆的藤蔓……有些东西,根植在灵魂深处,蜷伏着,沉睡着,需要的只是恰到好处的唤醒,就像抖落在山岭深处的鸟啼,叫醒的会是满山的翠绿。
我的心里自然还有好些诗句,和云有关,和岭牵连。很遗憾,没有做成PPT,不能让他们一起诵读和家乡的名字相融的诗句,比如“岭上白云朝未散”,比如“折花欲寄岭头人”,比如“翠竹岭头明月上”,比如“谁寄岭头梅,来报江南信”……不过有什么关系呢?窗外的青山秀水,翠竹修篁,连同风中摇曳的野花小草,阳光下静默的梯田,只要你用心看,用心听,哪个不是诗?云,岭,你是天上飘下的诗,你是地上升起的歌,你,是种植在诗句中的风景。云岭的孩子,你应该为家乡骄傲,为家乡自豪!
来,跟我读!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虔诚的声音很悠远地传向云岭的四面八方……
云岭情思
看到山中白云,你会想到什么呢?
棉花糖!绵羊!
山里少年真实的声音。
还能想到什么呢?他们开始沉默了。
“如果你在他乡,看到那里群山连绵,看到那里流云朵朵,你又会想到——”我提供了情境。
“想到家!想到我们的家乡!”
是的,想家!或许,还有刻在家乡卧石上的那行云一般飘逸的诗。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陶弘景的这首诗,初读的时候我就有一种欢喜,究其实却说不出。就像我第一次读唐朝诗人司空曙的《江村即事》一诗,邂逅“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这两句,心中就无端地生发出无限憧憬。不系之舟,与悠悠白云,都是精微处含宇宙,恢弘处见精神。这些,眼前的孩子自然不懂,只是家乡的云烟雾霭、平川高岭必须装在视线里,嵌进心深处,再待岁月共怡悦。
“我相信陶弘景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他一定是把自己彻底融入了岭上白云中,细细观察,用心体味,才能去倾诉自己对云的一往情深。而我们呢?进进出出,却诵读不出这更该刻在家乡人心中的有关云岭得名由来的诗句。这也说明,我们对自己的家乡——”我慢了下来。
“我们对家乡不够关注,没去了解。”他们说得很真诚。
有反思就会有唤醒。
“是的,我们都不够关心岭下的云,不够关注云端的岭,或许被我们冷落的,还有家乡的一棵树,一座桥,还有许许多多的身边的人。我们自然也无法像诗人那样以云为诗。家乡的云,家乡的岭,分明就是我们写作最重要的素材。这堂课,老师就想和你们一起思考我们的家,我们的家乡,我们这个美丽的云岭乡。”说这段的时候,我感觉到他们亮亮的眼眸,那不是望我的,开始朝向云,朝向山,朝向树!
“那么,云岭,云岭,我们对家乡写作资源的突破,首先可以从哪里开始?”我继续问。
“从云!”“从岭!”声音此起彼伏。
写作,就从身边事物开始,从我们最熟悉的云、最挚爱的土地开始。我们这一代人,更要托举起家乡的云,站成家乡的岭!
“那么,黄昏的时候,你望向四围的大山,或者,清晨,你看那白云缭绕,你都会想到什么?再或者,你眼前的肖老师走在云上岭中,他又会想到什么呢?”
“你会去拍一张照片,留住这风景。”女孩说。
“真的,这一路来,我拍下了很多照片作纪念。你呢,你和云岭的白云拍过照片吗?”
“没有。”女孩有点难为情了。
“对的,你都可以不用拍照片,因为你每天都嵌在蓝天白云、青山秀水里。你的眼睛就是最好的镜头!”我这么一说,女孩开心了。
“那如果给你一个机会,让你拍照片,你想留住怎样一处风景?”我问。
“我想站在高高的山上,拍下蓝蓝的天。”她声音高了起来。自然关于溪水和云的诗句,还有洁白的云,还有翩飞的鸟,还有你纯真的微笑。
“总会想起那张照片!这不就是广州2017年的中考作文题吗?”我一高兴,把“中考”说成了“高考”,台下的学生就更羡慕了,“哇”的一声,很快就给女孩送上热情的掌声。
此时,我应该顺着“拍照”继续问大家。“你会拍一张怎样的家乡照?你会找出怎样的镜头去摄影?”这样,答案就会丰富多彩,乡村的山山水水、角角落落皆可入镜。蓝天白云下飞翔的小鸟,高山深谷飞流的瀑布,层层梯田忙碌的农夫,村舍俨然,阡陌交通,追逐的鸡鸭,咩叫的羊群,纳鞋底的阿婆,树下休息的阿公……这样,云岭乡的风俗人情、地貌特征,都在学生的视线中,家乡,就成了具体可观的细节。
可惜,我当时转得太快,事后想来很是遗憾。
“这同学,你说说看,老师看到这窗外白云,会想到什么呢?”我问另一同学。
“老师,你先告诉我你从哪里来的。”多有意思的问题。
我说从县城来,又顺势问大家:“那你们也告诉我,云从哪里来。”
对啊,云从哪里来?这诗意的云,这温情的云,这灵动的云,它又从哪里来的呢?爱,最后就是询问,就是探究。教育,不只是解释问题,更是生发新的疑问。语文教学,也不只是凝视文字,更是引导思考天地与我们自身。“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突然想起李政涛先生的书名。
“此时,九年级同学正在中考模拟考。”我激动地说,“我给大家读读他们的作文题。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说说看,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去写诗和远方的田野?”
“云!云从哪里来?云会去往哪里?山里的少年决意走出大山,走向远方,去寻找诗意的源泉。”
“回到我们的田野,回到我们的乡村!”云在故乡,云在心深处。所谓去向远方,就是回归!
你们还写了什么作文?哦,“渐渐远去”!哦,“诗意”!那你说,现代生活中,什么在渐渐远去?我们又该从哪里去寻找诗意?
窗外的天,更蓝了……
白云深处有文章
“同学们,写作文要从身边人、眼前物有感而起。我们现在都在打造美丽乡村,要立足乡村资源,挖掘致富潜力,我们云岭很快就会成为温泉旅游景区。那我们写作,也应该立足本土资源,写出乡村味十足的感人文章。城里的孩子有高楼,有奢华,我们呢,也有我们的优势。我们有最圆的月亮,有最蓝的天空,有最白的云朵。我们要写出我们自己家乡的——”
对,特产!
我们没有五颜六色的滑梯,我们有五颜六色的鲜花;我们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我们有白云缠腰的群山;我们没有摩肩接踵的人群,我们有肆意撒欢的牛羊;我们没有灯红酒绿的高冷,我们有家长里短的温情。我们有,憨厚的笑,慈爱的疼,善意的招手,深情的凝望。牵牛花自由地爬上墙,阳光爽朗地照进院子,绿色饱满地铺向远方……
让家乡成为素材!让云岭成为文章!
“我的作文素材就是天上的一朵朵白云。你能仿照老师的话,写下你的作文素材吗?来,拿起笔,写写。”我降低了难度,不急,有思考就好。
……
“我的作文素材是乡村那一道道台阶。”
“我的作文素材是台阶上一个个温暖的背影。”
“我的作文素材是溪水敲击石头,在河床上流过的旋律。”
“我的作文素材是巍然耸立的青山。”
“我的作文素材就是身边一声声蝉鸣,一棵棵绿树,山间那一条条河流,以及热情大方的村民。”
有个女孩不敢举手,可是她写下了很多。
“我的作文素材是田野里一棵棵笑弯了腰的稻子,我的作文素材就是池塘里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小鱼,我们的作文素材就是矗立在天地间那一座巍峨的高山,我的作文素材甚至就是关心我的老师和同学,呵护我的阿公阿婆,是雨后彩虹的出现,是一股股甘甜的溪水……”
掌声,化作云。
“所以,这就是告诉我们,白云深处有——”我停了下来,等待他们的回答。
“有人家!”
“嗯,白云深处有人家,联系这节课,请告诉我,白云深处有什么?”
“有文章!”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陶弘景的白云只可自怡悦,我们云岭的白云却可分享,赠君白云一片,摘去化作你的文章。白云深处有文章!云岭深处是故乡!下课!
点击下面图片即可购买
《语文学习》订购详情:
《语文学习》为月刊,每月上旬出版,每期88版,共12期。我们提倡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为您提供国内顶尖语文名家的最新作品,呈现语文教育的最新思想。您可以通过邮局订阅;也可以长按下方的“二维码”,进入“上海教育出版社旗舰店”购买。
每期定价:9.00元;全年定价:117.00元(含高考增刊一期)
邮发代号: 4-253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001-8468
国内统一刊号: CN 31-1070/H
邮 箱: yuwenxuexizazhi@163.com
编辑部电话: 021-64373598
直营部购买电话:021-54565822
《语文学习》编辑部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永福路123号 邮编: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