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13日下午,准备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庆祝大会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潮州和汕头市。在潮州、汕头,总书记马不停蹄地考察了广济楼、湘子桥和牌坊街、汕头小公园开埠区、开埠文化陈列馆、侨批文物馆等。

总书记潮汕之行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加强古建筑等文物修复保护和非遗文化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

及此,我不由的想到了黄鹤楼

7月24日,受朋友之邀我第一次来到武汉,闻名遐迩的黄鹤楼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我武汉之行的首站!

黄鹤楼,被誉为“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中国江南三大名楼”(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之首。

“游必于是,宴必于是”,黄鹤楼绝对的网红“打卡地”!今天,外地人到武汉,黄鹤楼依然趋之若鹜,但“不去遗憾,去了后悔”的吐槽亦颇多!

无独有偶,我从一份称不上权威的资料看到,超过80%的武汉人没上过黄鹤楼,且坊间还流传这样一句话:去过黄鹤楼,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武汉人!武汉人对于黄鹤楼的态度让我意外和诧异,难道黄鹤楼之于武汉人,就真的是一位最熟悉的陌生人吗?

蛇山峰上,黄鹤楼巍峨耸立、雄浑稳健;翘角凌空舒展,如黄鹤展翅高飞;层层叠叠的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与阳光交相辉映熠熠生辉,煞是壮观!作为武汉一座响当当的地标性建筑、一张亮锃锃的金漆名片,绝对的实至名归!

但如果要沿循古诗词,寻找诗人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意境,以及伟人“不尽长江滚滚来,三镇风光尽收眼底”的豪迈,那么波澜不惊的长江,汉阳树历历不再、鹦鹉洲芳草荡然全无,一片片“石屎森林”、灰蒙蒙的屋顶,恐怕你会失望了!黄鹤楼内的壁画、篆刻、各朝代黄鹤楼画像、模型和纪念品商店也索然无味,80元的门票更让人望而却步,还有时而呼啸往来的京广列车……,这可能就是留给外地人遗憾、武汉人不愿意去的主要原因吧!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尽管黄鹤楼对于武汉人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尽管黄鹤楼与别的楼阁大同小异;尽管现代人旅游观光的兴趣点变了;尽管黄鹤楼景区配套与服务尚待提升┉┉

但如果相关部门能主动从时代、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角度去引导、配合游客,而不是被动式应付黄鹤楼的诗词文化,黄鹤楼的形象和吸引力是否会更加丰满生动呢?个人觉得是可以尝试的!

从时代和历史的角度而言,黄鹤楼与时代生生相息,是武汉一部发展编年史。黄鹤楼始建于公元223年,距今近1800年,原为三国东吴孙权用于军事嘹望的“军事楼”,魏蜀吴一统后逐渐变为“观赏楼”,历经晋、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在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时代,黄鹤楼屡建屡毁达20余次,仅明清两朝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10次。最近一次于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建好,但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又被毁,此后百年未曾重修。

1985年6月11日,以清同治楼为蓝本的全新黄鹤楼主楼落成开放,旧址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被占用,新址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上。

“国运昌则楼运盛”!1800年,黄鹤楼在朝代更迭,分分合合、兴旺与衰落中,从重建走向毁灭,又从毁灭走向新生。它与时代共依存,与武汉生生相息,是时代的印记,是武汉,甚至湖北的一部发展编年史,忠诚地记录了武汉社会发展的每一点滴,理应得到我们的尊重和珍惜!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而言,黄鹤楼誉满天下名楼,是中国一座文学宝库。黄鹤楼的价值和影响力严格意义上讲不在于建筑,也不在于其历史,最重要的还是其丰厚而悠久的文学内涵和底蕴!

黄鹤楼因文而兴,因文而盛!唐代诗人崔颢一首《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作者触景生情、吊古怀乡黄鹤楼的诗词文化,留下千古佳作,让黄鹤楼饮誉千年、名扬四海,影响力彼时达到了历史至高点。也让黄鹤楼如同武林界的“华山”,吸引历代无数文人墨客到此试与崔颢比一高低!

历代文人才子在黄鹤楼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词作、楹联、碑记、文章,其中一幅楹联“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很好地写出了黄鹤楼腾空而起、从天而降的气势!据不完全统计,仅收录在册同黄鹤楼相关的诗文多达400多首,遥遥领先于其他古楼阁,如诗仙李白、诗王白居易、大文豪苏轼、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抗金英雄岳飞、清洋务代表张之洞等等。

1927年2月,毛泽东同志考察完湖南农民运动后来到武昌,在黄鹤楼同样写下了宏文伟作《菩萨蛮·登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今天,黄鹤楼时过境迁,周边景观今非昔比,现代文人难有心境与灵感再留下新的壮丽诗篇,但众多流传千年的词诗歌赋如同一杯岁月的美酒,越是久远,越是香醇浓厚,足够我们细细品味!

从社会百态而言,黄鹤楼是一本百读不厌的《山海经》,神奇的故事数不清。千百年来,黄鹤楼“因山”“因仙”而“吸睛”,除厚重的历史沉淀和宝贵的文学遗产,让历代鸿儒学子心驰神往外,坊间流传广泛、此起彼伏有趣动人的野史传说、奇闻轶事,也让黄鹤楼“有仙则灵”,为文人骚客、市井坊间所津津乐道,“圈粉”无数!

传说中黄鹤楼的由来,有仙人驾鹤经此,遂以得名;也有传说有道士在此地酒店墙上画了一只会跳舞的黄鹤,店家生意因此兴隆。十年后道士重来,用笛声招下黄鹤,乘鹤而去,店家遂出资建楼;还有吕洞宾装丐讨酒,店家不嫌贫爱富,吕洞宾画鹤为报的故事;更有邋遢仙人用桔子皮画黄鹤,游戏酒店老板和食客┉┉;此外李白登楼搁笔也颇为传奇,传说李白在黄鹤楼诗兴大发,正要提笔题诗却抬头见崔颢诗,仔细端详自愧不如,只好作罢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由此便有了搁笔亭的传说┉┉

有关黄鹤楼的传说足够编一本厚厚的《山海经》,每一篇都很生动感人,但都不是黄鹤楼的真实由来,却令往来者都插上了丰富想象的翅膀,既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和精神超脱的需求,也告诉人们做事做人都要诚实厚道、不贪图蝇头小利,懂得回馈感恩!

凡此种种的传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定时期宣传所需的工具,事实永远是事实,我们完全可以权当谈资、笑资。

但对于今天的黄鹤楼而言,更重要的是,它作为历史和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和符号,事实与传说两者并不相悖,且各具功能作用,相得益彰。作为景区管理者迫切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借助各种手段、途径和渠道,配合游客观景和猎奇的心理,结合黄鹤楼时代、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内涵,适时辅以动人的野史与传说,增强旅游的乐趣和体验,让游客对黄鹤楼印象更清晰全面,不留遗憾,这既是一种传承发扬,也是一种责任担当!

然是,黄鹤楼将与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民族永久共存、永远闪烁光辉!(注:图片摄于2020年7月24日,成文于2020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