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一中甘肃秦安3$45""【内容摘要】中国的古代诗人钟爱莲荷,从而形成了一个莲荷意象群;这可分为:莲荷的君子意象;莲荷的佳人意象;莲荷的爱情婚姻意象;莲荷的向往美好事物和美好情境意象;莲荷的离愁悲苦怨恨意象;莲荷的忆旧怀人意象等。莲荷的意象具有“递相沿袭性”及“多义歧解性”,具有超限性。词】意象莲荷意象分类递相沿袭性多义歧解性莲荷意象的超限性中图分类号:+!"32!6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4""3784"5意象属于诗学范畴。关于“意象”的确切含义,朱光潜先生曾做过一个解释:每个诗的境界必须有“情趣”()两个要素,“情趣”简称“情”,“意象”即是“景”。袁行霈先生曾从三个方面来规定“意象”:首先从意象与物象的关系来看,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其次,从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来看,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具体单位;第三,从意象与词藻的关系来看,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共同担负着交流思想感情的任务。两位先生的侧重点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意象是审美主客体相契合、相统一的产物,是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融合而产生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有人说:“所谓意象就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也就是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
”在西方的意象研究中,也有人从移西就中的角度,对诗歌的意象作了这样的界定:“意象是在心理上引起某种体验(尤其是视觉体验)或者传达某种意蕴的艺术形象。”无论哪种说法,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意象之于诗词鉴赏的极其重要。我们要借助意象品味诗歌,而且要在阅读和写作中把握意象、运用意象、突出意象。为此,本文运用哲学“所知学”方法的基本原则:即把一切都作为所知来研究考察;从“怎样知道的”入手来研究考察所知;从“通过什么活动知道”来研究考察“怎么知道”,来评述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关“莲荷”意象的审美价值。莲荷在中国古代诗词的意境追求历程中,很早就实现了“言外之意”、“象外之意”的深层内涵。据记载,远古,莲荷还不被西方人认识时,它却早已赢得了中国古人的赏识与喜爱。早在数千年以前,莲荷就在《诗经》中绽放了:“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波泽之陂,有蒲与荷”之奇葩。先秦时代,就有了哪吒“莲藕之躯”的神话传说。从有唐始,李白、杜甫、白居易、王昌龄、李商隐、韩愈、王维、苏东坡、李清照、欧阳修、吴文英、杨万里、范成大、陆游、范仲淹、徐谓……无不写过莲荷之诗。诗和诗人借助莲荷的意象沟通了千古,从而有了荷的情、荷的趣、荷的志、荷的香、荷的爱、荷的梦。
而在一些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成语和诗句中,莲荷的意象早已生成了固定的风神气韵。如成语“并蒂芙蓉”、“藕断丝连”,等等。有别于西方传统典型理论中的典型塑造与鉴赏的不同,中国古典艺术意境的创造与鉴赏主要依赖于一种东方内倾超越式的无限意象生成心理。基于此,人们可以通过“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诵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刘勰《文心雕龙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莲荷,形成了一个鲜明的、丰富多彩的意象群。单从诗词写莲荷的题目上看,就能让人醉入这无限的意象花丛之中。如《荷花》(唐李商隐的“都无色可颀的“微风和从草”)、《新荷叶》(宋《荷叶》(宋林景熙的“净根无不竞芳菲”)等。还有以红莲、红白莲、重台莲、风莲、同心莲、并蒂莲、莲实、池莲、盆莲、瓶莲、溪莲、渚莲、沼莲、莲叶、莲藕、阶下莲、莲花坞、千叶红莲等为题的诗词。莲荷给了诗词丰富的意蕴,给诗人以美妙的灵感,从而形成了众多的形象、意境、境界、精神,创造了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题材和艺术生命。让我们从莲荷意象反映的内容题材入手,对蓬荷的意象蕴涵,作一些微观分类探究。莲荷的君子意象“宛尔红情绿意,并蒂,尺许小盆池。双心千瓣斗鲜奇,出水不沾泥。
试问花中何比?君子,风度胜张郎。碧纱窗下晚风凉,花叶两俱香”(清叶申芗《荷叶盆莲》),此并蒂之莲在狭小的盆地或凉寒的晚风中都能开得鲜奇,送来花香,出水不染,它难道不是君子形象的写照?“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弘执恭《秋池一株莲》),诗人笔下的莲,独立坚强,意志坚定,令人钦佩。宋代诗人苏辙更为追慕莲的高洁:“白莲生淤泥,清浊不相干”(《盆池白莲》),“开花油水中,抱性一何洁”(《和文与可菡萏轩》)。而宋人周敦颐何以独爱莲呢?原来,“予渭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荷的佳人意象。用莲荷意象构成佳人形象也是古代诗词常见的。譬如唐代王安石的《荷花》:“亭亭风露拥川抵,天放娇娆岂自知?一舸超然他日事,故应将尔当西浴时。”———写的是莲美如画,如出浴的真妃。清代万寿祺的《浪淘沙荷花》“蝉曳小回廊,十里花香。天然鬟髻坐沧浪。道是洛妃乘雾至,烟水微茫……”———写的是烟水雾气朦胧而又清晰的洛妃。宋代王禹《白莲》“昨夜三更后,嫦娥堕玉簪。冯夷不敢爱,捧出碧波心。”———写的是天仙美人嫦娥。宋代范仲淹的《渚莲》“武陵谁家子,波面双双渡。空积心中丝,未成机上素。
似共织女期,秋宵苦霜露。”———写成是心中苦思的织女。无论幻想,还是写真,莲荷的意象使诗和诗人浸润在爱和美的雨露之中,读者仿佛倘佯在美的画廊中。莲荷的爱情婚姻意象。爱情之花在中国古代诗词里是永开不败的。莲荷意象表达对美好恋情的赞美、向往和追求,更多的出现在历代的“采莲曲”里。由于“莲”与“怜”同音,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州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深长的思念。清代徐倬的《采莲曲》“溪女盈听思,望不来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吹参差。”———表达的是淳朴美丽动人的洗衣女等待幽会,而男友不赴约的情景。中国古代诗词还通过“同心莲”、“红白莲花”等意象来表达人们对美满婚姻的追求。宋人刘学箕的《满江红飞与泳,俱来此。绾双鬟天上,侍香童子。双剑丰城双孕秀,双凫叶悬趋起。谩空谈,国士本无双,今双矣。”此词借助“双头莲”的意象,共用了十个“双”字,联想到了鱼鸟成对、好事成双,表达了国士必成伉俪、婚姻美满的美好愿望。这都是中国古代诗词传统的手法。莲荷代表的有关美好事物和美好情境的意象。
用莲荷生成的意象,表达人们对美好事物和美好情境的欣赏和追求也是常见的。譬如:唐代王维的《临湖亭》“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写的是开轩对美景,举酒赏荷花的美好心境。唐代王昌龄的《莲曲二首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写的是诗人置身莲荷美景,闻歌辨人的美好情趣。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写的是酒醉误入藕花深处,自然美景带给词人的流连沉醉的愉快趣乐。元代许有壬的词《太常引》“幽人早起赴池亭。初日照娉婷,风盖露珠倾。又胜似前雨声。水沉香里,锦云深处,双桧插天青。一叶钓舟轻,似野渡,无人自横。”———此词把幽人相会,景美 人亦美,轻舟野渡的闲适逸趣、逍遥自由的心情写到极佳极 妙的程度。 莲荷的忆旧怀人意象。唐代孟浩然的诗《夏日南亭怀 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此诗是典型的借荷的意象 怀人之作,诗人夜深人静,置身荷香美景,欲抚琴弦,却恨无 知音共赏,怀人以至梦想,这就是自然的了。
元代王翰的诗 《题败荷》“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芳菲今日凋 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此诗写花凋零、景犹存、人不 见、秋来良人何在?诗人借败荷风传到旅人的手段,把怀人 写得淋漓尽致。明代沈周的诗《并蒂莲花》“耶溪新绿露娇 痴、两面红妆倚一枝。水月精魂同结愿,风花情性含相思。 赵家阿妹春眠起,杨氏诸姨晚浴时,今日元郎憔悴尽,为渠 还赋断肠诗。”———因旧情相思怀人,以至容颜憔悴,心伤 痛,亦不忘为她赋写断肠诗,此皆由新绿娇痴,红莲并蒂引 发而出,真是把怀人写到了巅极之美。 莲荷的悲苦怨恨意象。唐代唐彦谦写的《黄子陂荷花》 是莲香更恼人。”———夹着尘土的狂风吹弯损害了新红,愁恼之情跃然纸上。唐代崔橹的诗《残莲花》“倚风无力减香 悲。”———由残荷想到马嵬坡下惨死的杨玉环,由杨玉环想到世间一切奇异美人的遭遇,从而抒发了惜悲之情。元代 刘秉忠的《干荷叶》“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减清香, 越添黄,都有因昨夜一番霜。寂寞秋江上,思帝乡。”———因 霜来荷干添黄减香,内心苍凉寂寞,凭借干荷叶的意象平添 了愁苦之悲。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怨王孙 下阕》“莲子已 成荷叶老,清露洗,袮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 归早。”———全词通过青春美景与秋荷残老的对比,表达了 怨恨之情。通过莲荷意象写离愁悲苦怨恨之情,主要是通 过运用莲荷的美好与它的曲损残破干老相对照的手法。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莲荷意象有“递相沿袭性”这种艺术特征。所谓“递相沿袭性”艺术特征,就是根据意象主观象 喻性,诗人取来表达一定观念的形象,并非一定是实有之 事。这些具有某种现成意义和习惯用法的语词,作者可以 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诗人这种有感于现成的意 象而创新作品的特征,我们把它叫做意象的“递相沿袭 。莲荷的意象在中国历代诗歌中反复出现,是具备了比喻性和象征性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相同、相通、固定、现 成的意义和习惯用法,因而莲荷的意象是具有“递相沿袭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莲荷意象,还有“多义歧解性”艺术特征的。它同意象的递相沿袭或者说历史继承性是从不同 的侧面分别表述的艺术特征。大而言之,继承性是封闭式 的,它描绘了同一语言外壳的单个意象在某一特定意义范 围之内的历史继承关系,是一种纵向的直线型结构。多义 歧解性则是开放的,分开来讲, “多义性”描述的是同一语言 外壳的意象在不同诗歌作品中的多重含义,是横向的面型 结构。
“歧义性”描述的则是同一语言外壳的意象在同一诗 歌作品中的歧义,是横向的点型结构。正是者这种意象的 丰富的多边型特征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构成了五彩斑斓、层出不穷的美的世 界,使诗歌真正成为语言的艺术、意象的艺术。” 莲荷的意象具有超限性的。其实莲荷的意象早已跨越了广大的空间,穿越了久远的时间,超越了诗词曲赋本身的 限界。今人韩经太、陶文鹏在谈到“‘意象’阐释的显隐意向 与多维空间”时表明了这样的看法:中国古典诗学之“意象 说,大体可以分为意想论与情景论两个系统,在这两个系统 或两个层次之间,古人的许多论述便倘佯其间而从容自如, 或意在兼得而妙语双关,或心存偏好而言语折中,凡此种种 足以表明‘意象’存在着很大的空间,是多维的。” 这说明意象的阐释是有很大的空间的。在一定的具体的诗作里意 象与意境、形象等是可以重合的;不同时期、不同的诗人赋 予意象的涵意也是不同的;阅读欣赏者获得的意象涵意又 是各自有差异的。这说明莲荷意象本身的蕴涵是可以继续 发展丰富的,也是会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涵意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众多的莲荷意象实乃熏染、陶冶、成 就了中国古代的诗人,也生成了中国古代众多的写莲写荷 的诗词。 注释: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 四册,写作第三单元 也论中国诗学的“意象”与“意境”说———兼与蒋寅先生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