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两首爱情诗的深意

燕歌行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开头三句写出了一片深秋的肃杀情景,这里的形象有视觉的,有听觉的,有感觉的,给人一种空旷、寂寞、衰落的感受。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这里女主人公登台了,她孤寂而又深情地望着远方自言自语:你离家已经这样久了,我思念你思念得柔肠寸断。我也可以想象得出你每天那种伤心失意的思念故乡的情景,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你这样长久地留在外面而不回来呢?

慊慊(qiānqiān):空虚之感。“慊慊思归恋故乡”是女主人公在想象她的丈夫在外面思念故乡的情景。

这种写法很巧妙,一个人思念另一个人,总有具体的思想活动,或者回忆过去在一起的时光,或者憧憬日后再相见的欢乐,或者关心牵挂对方目下在外边的生活,想象着他现在正在做什么。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茕茕(qióngqióng):孤单,孤独寂寞的样子。李密《陈情表》中就有“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一句,这已经是成语了。

不敢:谨虚客气的说法,实指不能、不会。

这三句描写了女主人公在家中的生活情景:她独守空房,整天以思夫为事,常常泪落沾衣。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援:引,拿过来。女主人公在这秋月秋风的夜晚,愁怀难释,她取过瑶琴想弹一支清商曲曹丕的诗歌成就,以遥寄自己难以言表的衷情,但是口中吟出的都是急促哀怨的短调,总也唱不成一曲柔曼动听的长歌。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不知过了多久,月光透过帘栊照在她空荡荡的床上,她抬头仰望碧空,见银河已经西转,她这时才知道夜已经很深了。

“夜未央”,夜已深而未尽之时。一层意思是说夜正深沉,我们的女主人公何时才能捱过这凄凉的漫漫长夜啊!另一层是象征的,是说战争和徭役无穷无尽,我们女主人公的这种人生苦难,就如同这漫漫黑夜,还长得很,看不到个尽头!

这时,女主人公的眼睛忽然落在了银河两侧的那几颗亮星上:啊!牛郎织女,我可怜的苦命的伙伴,你们到底有什么罪过才叫人家把你们这样地隔断在银河两边呢?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曹丕《燕歌行》是历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再来看看,弟弟曹植写得如何:

七哀

曹植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回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曹植的歌,一般皆以建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曹植正值年少气盛之际,以洋溢的才华令人侧目外,更因此受尽了父亲疼爱。

这个时期的曹植,过的是富贵无忧的公子哥儿的生活,诗歌里也就充满着少年人的雄心壮志及趾高气扬的意味,代表作是《白马篇》。

本来凭着出色的天赋与才华,曹植极有可能继承其父的霸业,只可惜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终于渐渐使曹操对他丧失信心。

曹丕继位以后,曹植满腔抱负无处施展,而手足胞兄对自己处处防范,不禁令曹植心灰意懒,后期所作诗歌多倾向于感伤哀怨一类,而以弃妇自比更是其诗歌的特色之一。

开头也写了月光:当皎洁的明月照着高楼,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轻轻晃动着,伫立在高楼上登高望远的思妇,在月光的沐浴下伤叹着无尽哀愁。

接着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牵引出怨妇幽幽地叙述悲苦的身世,这同时也是曹植牵动了对自己崎岖境遇的感慨。

参考译文如下:明月皎洁照高楼,月光晃动如水来。楼上有一愁思妇,悲叹声声未尽哀。借问叹者是何人?自称己是游子妻。丈夫外出过十年,孤妇长长独栖息。夫君如同清路尘,妻子好比浊水泥。上浮下沉各不同,不知何时合一起。甘愿化为西南风,长飞直入君怀里。君怀生硬不肯开,妻子哀极何所依。

曹植一直是有政治野心、期盼成就丰功事业的,他在《与杨德祖书》中就说:

吾虽薄德,位为藩侯,犹应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

可是抱着建功立业理想的臣子,如果不能获得君主的赏识任用,那便全无施展才能抱负之机,没有办法实现自我的价值。

这样的君臣关系,就彷佛那个时代全心托靠男性的女子,一朝被夫君离弃,那就是没了依傍的怨妇,失去生存的价值以及生命的重心。

这首诗被誉为“建安绝唱”。

2

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

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了不起的女人。而曹操、曹植、曹丕三个成功男人的背后站着同一个女人。

这就是卞皇后。

曹操做到魏王,他宫中的姬妾自然是很多的,他的儿子也不少。而曹丕和曹植乃是同母兄弟,他们的母亲是卞夫人,也就是卞皇后。后来曹丕做了皇帝,她就称为太后了。

卞夫人有四个儿子,最大的一个是曹丕,下面依次是曹彰、曹植、曹熊。

卞夫人本来是一个倡家女子,就是从事音乐歌舞的乐人。曹操这个人,喜欢音乐,喜欢歌诗,他娶了卞夫人只是做一个姬妾,并不是他的正室夫人。

当董卓作乱的时候,曹操起兵讨伐董卓,由于势力孤单而失败了,只好隐姓埋名逃跑,有人造谣言说曹操已经死了,他手下的这些人就要四散离去。

卞夫人就站出来说:“曹君虽然踪迹不明,但生死未可知。假如你们现在散去,万一有一天他回来的话,大家有什么面目和他相见呢?即使真的不幸,我们不过是一起死而已,有什么了不起的!”因此大家就没有散去,而曹操果然也回来了。

所以曹操非常看重卞夫人,认为她是一个有见识的女子,在建安初年立卞夫人为继室,并且把别的姬妾所生的儿子也都交给她去教养。曹操这个人本来也是文武双全,所以曹丕兄弟都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和训练。

这就是牛爸+牛妈组合,生出一群小牛。

3

曹丕真的比曹植逊吗?

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

他也是多才多艺哦。他在《自叙》中说,汉末天下大乱,那时他只有五岁,父亲就教他射箭,六岁就教他骑马,八岁时他就精通骑射了,经常跟着他的父亲到各地去征战。而且历史记载,魏文帝八岁时就能够写文章,后来又博通经史诸子百家之书。

建安十六年,曹丕就以五官中郎将兼副丞相,那一年他只有二十五岁。建安二十二年他被立为魏太子。曹操死于建安二十五年,而在曹操死后不久,曹丕就篡汉做了皇帝。

魏文帝在所有那些篡夺天下的人之中,还算是仁厚的。他把汉献帝废了之后封他做山阳公,给他一万户人家的封地,准许他行汉正朔,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汉献帝一直到魏明帝的时候才病死。

当曹丕的新朝建立起来之后,有一个老臣叫作杨彪,坚决不肯做曹魏的官,可是曹丕没有杀杨彪,而且始终以礼相待。

他是一个很有理想的皇帝,希望能够把天下治理得更好。但是很可惜,只做了七年的皇帝就死了,死的时候只有四十岁。

再看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自幼颖慧,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落笔成文。

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世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不拘礼法,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

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

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曹丕和曹植虽然是亲兄弟,而且都很有才,但两人差异很大。

据说曹操建筑了铜雀台,让大家作赋歌颂,这曹子建所写的《铜雀台赋》当场就压倒了所有的人。

但我们要明白,诗人有两种不同类型,有的人下笔千言,倚马可待;有的人写起东西来就比较慢。诗也有两种不同的类型,有的诗给人直接的感动,一句话就把你打动了;有的诗必须仔细吟味,才能品出它的好处。

一般人认为曹植的文学成就比曹丕高。我们可以用兄弟俩的文章节选来比较一下词采。

曹丕写过一篇文章叫《与吴质书》。曹丕写给好朋友吴质的这封书信,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舆轮徐动,参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乐往哀来,怆然伤怀。

这是回忆他和朋友们过去的一段生活。古时候还没有冰箱,古人在炎热的夏天就把水果浸在清凉的水里。他说,白天的饮宴很快就过去了,但太阳沉下去还有月亮,于是我们几个人就一起坐车到后园去游览。当车轮慢慢转动的时候,随从的侍卫都小心翼翼,不弄出一点儿声音来,就这样静静地在花园里走。可是,一阵夜风吹来,带来远处低低的吹笳声,他说这时候我的内心之中忽然就产生一种说不出来的哀伤。

自打曹植写了这封信,魏晋文人争相模仿,写信也用这种很文艺的方式了。

再来看曹植的《洛神赋》节选: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曹植用了很多优美的词汇来描写,而且特别重视对偶的应用,这方面曹植是开风气之先。

生活于齐梁时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的《才略篇》里是怎样评价这二位呢?

他说魏文之才就好像流动着的清澄的水波,过去人们贬低他,说他比曹植差得远。但曹植靠着思路敏捷、才情杰出,把诗写得很美,显得超出了别人;而曹丕是一个有反省、有节制的人,他的诗中感染力量的传达是缓慢的,所以不能够以此论高下。

曹丕和曹植各有短长,可是一般人不肯用脑筋,总是跟在别人后边嚷嚷,人家说曹植好他也说好,人家说曹丕不好他也说不好。于是,就因为曹丕篡位做了天子而贬低了他的诗,因曹植在政治竞争上的失意而抬高了他的诗。这种做法,实在是不正确的。

到了明末清初,王夫之在《姜斋诗话》认为:

曹植“铺排整饰”,就是写诗用对偶、用词采。往往一点点意思写了一大串相似的句子,这是铺排。他还要把外表搞得精彩、漂亮,这是整饰。这种对偶和词采可以一点点地用功去修饰,是人力可以达到的。就好像一步步上台阶,他的每一步的痕迹你都可以看到,可以效仿,所以很容易就能跟着他上去。

可是曹丕呢?王夫之说他是“精思逸韵”。他的诗不只是一个感情的直接反射,而是有一种思索的意味在里边,这是精思;他那种敏锐的感受是一般人所没有的,而且他也不在文字上进行雕琢,如果你没有他那种感受,你就没有办法也没有途径去学他的诗,这是逸韵。这种诗,它的境界较高,很少有人能够攀登到这种高度,所以大家就不愿意追随曹丕而宁愿追随曹植,曹子建也就是凭着这一点压倒了他的哥哥。

建安十三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刘表,曹丕也跟随曹操到了荆州。当战争结束他回去的时候,路过故乡谯郡——就是现在的安徽亳县——写了一篇《感物赋》。开头写道:

丧乱以来,天下城郭丘墟,惟从太仆君宅尚在。南征荆州,还过乡里,舍焉。乃种诸蔗于中庭,涉夏历秋,先盛后衰。悟兴废之无常,慨然咏叹,乃作斯赋。

他说,自从国家发生战乱,也就是黄巾起义和董卓之乱以来,天下各地很多城市都变成了一片废墟,在故乡也只剩下一所老房子没有被毁坏,当我从荆州回来的时候,就住在这所老房子里,并在院子里种了很多甘蔗。过了夏天,又过了秋天,我亲眼看到了它们从茂盛生长到衰落凋零的过程,于是就觉悟到“兴废之无常”的道理,所以就写了这篇赋。

可以看出曹丕有一颗善感、敏锐的心!而且,他的善感之中还含有一种哲理。

曹丕还写过《典论》,是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

不过曹丕的诗歌成就,历代的有才之人,喜欢曹植的偏多,毕竟盛名在外,比如谢灵运。“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才高八斗就成为了成语。

李白也是以曹植作为自己的榜样:“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

王士祯也认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说了这么多,曹植和曹丕,你们更喜欢哪一款呢?

快,加入这个qq群,一起涨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