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花,白花瓣,落在我蓝色百褶裙上。爱你,你轻声说,我低下头闻见一阵芬芳……

刘若英的这首《后来》,讲述一个人经历了多次的恋情,后来才明白自己因为年少轻狂,轻易放弃的一段感情是多么的可惜。

栀子花洁白如玉,特别契合纯洁无瑕的友情。用栀子花来纪念曾经的青春,纪念年少时的爱情,应该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图片均由石榴拍摄)

栀子花绽放之后会结出倒卵形而有棱的绿色果实,象一只注满美酒的酒杯。入秋后栀子的果实变成黄红色,又像注入了绍兴黄酒。杜甫的《栀子》曰:“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对栀子的果实经霜变红,枝叶遇雨露而显青翠,做了很生动地描述。酒杯古称“卮”,因栀子花的果实极像当时的酒杯,故得“卮子”之名,而“栀子”是由“卮子”转化而来。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卮,酒器也,子象之,故名,今俗加木作栀。栀子叶如兔耳,厚而深绿,春荣秋瘁梅雨季节诗纷飞,入夏开花,大如酒杯,白瓣黄蕊,随即结实,薄皮细子有须,霜后收之。”

在江南一代,六月是多雨的季节,栀子花仿佛就在等着这些雨水给它注入绽放的能量。进入六月后,原本密密匝匝的绿叶间开始冒出嫩芽,缀成小花苞,渐渐结成花骨朵,和叶子一样翠绿欲滴,花尖上透着月牙色的白,酷似翠玉所雕。不多久,皎洁纯净的花蕊一瓣一瓣地展开,满树的绿白相间,幽幽地吐露着芬芳。远远看去,就像蹁跹着的白蝴蝶飘落在枝头,煞是好看。

韩愈说:“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丰腴肥白,幽香袅袅的栀子,在雨中香熟。因为有了芭蕉点滴的意境,越发幽清了。

栀子花有两个特点:一是花白如雪;二是花开六瓣。宋代诗人张鎡写栀子花的诗中说:“六出分明是雪花”,就是因为花色和花形都似雪花而产生的联想。

古人写栀子花的诗很多,与雪产生联想的也很多,这似乎成为一种传统。比如说:“疑为霜里叶,复类雪封枝。”是花,是雪?傻傻分不清。再如:“何如炎炎天,挺此冰雪姿”“雪魄冰花凉气清”,明明是写栀子花开,写出来却是雪花纷飞。甚至,栀子的花香都因此带了寒意:“树恰人来短,花将雪样看。孤姿妍外静,幽馥暑中寒”。

唐代王建的一首《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用一“闲”字把山村栀子花和看栀子花花开的乐趣写得妙机横生。心境朗自然,流动着自然的美丽。

席慕蓉在《栀子花》一文中说:“我喜欢栀子花,单凭栀子两个字,就足以让那种清香的气味在空气中流放好一阵子梅雨季节诗纷飞,栀子,这种太纯粹的花,让每个喜欢它的女子,都把它摘来,插在乌黑的秀发上,放在枕头边。让这清丽的芬芳伴着淡淡的清香入眠,整个房间,都是那迷醉的花香。”栀子的叶子一年四季常青,碧绿的叶子油光发亮。栀子花开时玉洁无瑕,散发出浓烈的芳香,馨郁诱人,即使花黄凋萎仍然香气四溢。因此深得人们的喜爱,就连诗人杜甫也忍不住要赞美它“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

栀子花的花语是:坚强、喜悦、永恒的爱与约定。栀子花从冬天孕育花苞,到夏季绽放,先后要经历三个季节,冬的酷寒、春的气候飘忽,对栀子花来说都是考验。这些花蕾能够熬过这些复杂多变的气候而绽放,本身体现着坚强的精神特征。花开时节,望如积雪、香闻百里,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希望和惊喜。

爱最初的状态就是等待,栀子花的叶子一直在等待植株开花,从冬天到夏天,跨越大半年的时间,漫长的等待,只是为了这个约定——每个夏季吐露芬芳的约定。

因“栀子”与“执子”谐音,古人也常常用栀子花来比喻情谊。刘令娴曾写给谢道韫这样一首诗:“两叶虽未赠,交情永未因。同心何处切,栀子最关人。”与我同心栀子,报君百结丁香。正处青春年华的学子们在毕业季依依惜别的氛围中唱响《栀子花开》,也是一种传统。

栀子花是一味常用中药,其味性苦,寒,有清热去火、凉血解毒之功效。据《辞海》介绍:栀子花、叶可用来熏茶、做香料,十月果实成熟与根、叶、花均可入药。栀子含有独特的化学物质——栀子素、栀子苷等,能阻止那些抑制胰岛素生成的酶发挥作用,进而促进胰岛素正常分泌,继而改善糖尿病病情。

进入梅雨季节,栀子花开的更艳了。“尽日不归处,一庭栀子香。”嗅着栀子花香,温暖而馨香的记忆会在人们的心中淡淡地氤氲开来,遍地芬芳,在夏天里袅袅娜娜地舞动,饱含诗情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