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毛主席是伟大的诗人,其实,他还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家。
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他时刻不忘记练习书法,红军成长到达延安后,他更是找出一套字帖,专门练习。
毛主席喜欢写字帖、喜欢毛笔字的事情在延安争相传颂,延安的老百姓经常给毛主席送来砚台和资料。
毛主席逝世后,留下了诸多书法作品,体现了他对人世间的真情实意,其中有三篇书法,让人津津乐道,其中也有不少故事。
第一、《卜算子·咏梅》
这首词的千古名句为: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首作品写于上世纪60年代初,60年代正是中国的经济建设最为困难的时期,毛主席在这个时间段写出这样一首传世佳作,可见他深沉的思绪。
在这首词的旁边,还有一句话: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图|毛主席书法
当时正是全国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时候,毛主席的这首精神饱满的词给全国人民打了一针兴奋剂。
郭沫若后来评价说:“主席的这首词主要是用来鼓励大家,希望大家不要被击倒,要做一朵不害怕严寒的梅花。”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总理和尼克松交谈的时候就专门说到了这首词。
周总理说:“毛主席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说那些开拓事业的人,不一定是收获成果的人,百花盛开的时候,也是他们凋落的时候,这次您开了头,但可能看不到它最后的胜利。”
图 | 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和小女孩打招呼
周总理这句话说的是相当有水平,而且运用毛主席的这首词,巧妙至极。
实际上,毛主席对这首词的偏爱中,还有一个原因是,他本身对梅花就偏爱。
在国家领导人中,周总理喜欢海棠花,朱老总喜欢兰花,毛主席却钟爱梅花。
毛主席虽然写过很多赞颂菊花的诗词,比如“战地黄花分外香”,但对于梅花,他是真正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宋代王观曾说“年年江上见寒梅”,对于毛主席来说,正是:日日起居见梅花。
1949年毛主席搬到中南海后,他的房子旁边就有几株梅花,简简单单。在历史留下的这样的皇家园林中,可以见到如此苍劲的梅花,实在是罕见。
他曾对卫士李银桥说过,自己很喜欢下雪天,每当北京城有了大雪,毛主席便会“踏雪寻梅”,站在雪地里,看着不和百花争艳的梅花,别有一番意境。
甚至,他还写出了“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这样奇特的诗词。
毛主席逝世后,工作人员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的茶杯,笔筒,甚至吃饭的饭碗上,都雕刻有梅花图案。
1972年李敏的第二个孩子出生,她曾把照片寄到北京,让毛主席给起名字。
面对照片里可爱的外孙女,毛主席心中的喜悦不禁而生,他看到自己烟灰缸上的梅花图案后,马上有了想法。
最后,她给外孙女起名“孔东梅”,其中的“东”是直接从他的名字中取了一个,而“梅”正是他最喜欢的梅花。
这首《卜算子·咏梅》的创作日期是1961年12月,但是从这幅气势磅礴的作品中,看到毛主席的落款是1962年2月。
不错,当时他曾把这首著名的诗词抄写了一遍,送给了自己的女儿刘思齐。
刘思齐1949年和毛主席的大儿子毛岸英在中南海结婚,但仅仅一年后,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毛主席日后多次劝说刘思齐改嫁。
直到1961年,刘思齐完成学业后,才同意改嫁,最后嫁给了空军学院的教员杨茂之,结婚当天,毛主席曾告诉秘书,要送一个“不花钱”的礼物。
最后他亲自书写了《咏梅》一词,这也表达了毛主席对女儿新婚的浓浓祝福。
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流逝,日后这首词也入选了小学课本,让很多孩子们可以读到。
当然从诗词本身来说,毛主席这首词托物言志,算是上乘之作,他的书法作品,更是一绝。
第二、《忆秦娥·娄山关》
毛主席的这幅作品,用的草书书写,很多人或许不认识,但如果真正读一读这首词,就发现这首词是如此的大气磅礴。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57年的1月,但是创作年代,是在1935年,全诗表现了长征中红军经过天险娄山关的紧张刺激的场景。
全词开句就是“西风烈”三字,真是气势如虹。
我们描述寒风,或许一句“刺骨”已经足以,但毛主席用了一个“烈”字,表现了当时的寒风真的如烈火一般,凶猛无比。
“长空雁叫霜晨月”,表现了清晨的最早时间,霜降四野,月照八荒。
其中的名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更是成为经典。
图|毛主席书法
可以说,这是毛主席的得意之作,书法作品更是没的说。
他曾经把郭沫若《喜读毛主席诗词六首》中关于这首词的解释全部删除,然后以郭老的口吻,亲自写了一段解释。
从毛主席的注释中看,这首词写于遵义会议后,第一次攻占娄山关时。
大家都知道,遵义会议上毛主席获得了大家的信任,重新进入了领导层,也有了军事指挥权,但他身上的担子很重。
即便如此,他还是创造了“四渡赤水”等诸多奇迹。
占领遵义后,毛主席开始回忆娄山关的场景,红军战士很早很早就开始进入栈道,当时残月还在空中,西风刺骨,头顶上的大雁还在悲鸣,细细听,到处是马蹄的声音还有喇叭的声音,这种混合的场景,激起了毛主席的创作兴致。
在这首词的最后,毛主席用了八个字“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从表面上看,仿佛作者是看到了一排排的高山,还有夕阳西下所表现出的红色景象。
但毛主席1962年曾解释,这两句,是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
纵观全词,毛主席在书写了整个娄山关的战役环境后,用了一句“而今迈步从头越”,这和《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最后一句“人间正道是沧桑”别出一格。
但这里,毛主席又在后面加了一句,其实,毛主席在写完“而今迈步从头越”后,那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早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所以,这也正是这首词的伟大之处。
我想,这首词是极其了不起的,不管到了什么年代,这首词都可以被称为是佳作。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词的词牌名是忆秦娥,相传,李白就创作了一首《忆秦娥》,王国维先生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说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可以让很多词人闭嘴了。
但,如果王国维多活20年,看到毛主席的这首词,听到最后一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一定会拍案叫绝。
第三、《蝶恋花·答李淑一》
这首词的创作过程,可谓颇有故事。
1957年,毛主席突然收到一封来自长沙的信件,寄信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毛主席亡妻杨开慧的好友李淑一。
图 | 毛主席和李淑一合影
原来,这年初毛主席在《诗刊》上发表了早期创作的十几首词,被李淑一看到了。
李淑一给毛主席写信说,她记得多年前,毛主席给杨开慧创作过一首《虞美人》,但是这次并没有发表毛泽东 诗词 取名,她希望毛主席再给她抄写一遍,用来收藏。
当时李淑一说她自己只记得第一句是“堆来枕上愁何状”,其他全不记得了。
朋友来信索词,作为杨开慧的丈夫,毛主席重新给朋友抄写一遍无可厚非,但意外的是,毛主席在回信中说:那首不好了,就不写了。
他不仅没有给李淑一抄写,而是新创作了一首词,那便是后来轰动全国的《蝶恋花·答李淑一》。
全词如下: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据说李淑一收到回信后,看到第一句就落泪了。
“我失骄杨君失柳”,“骄杨”指的是杨开慧,“柳”便是李淑一的丈夫,也是烈士柳直荀。
图|毛主席书法
意思就是,这两位烈士都上了九天重霄,月宫里的吴刚看到两位烈士,捧出了桂花酒来招待。
这首词原本叫“游仙”,后来改成了“答李淑一”。
李淑一向毛主席建议,希望把这首词发表,毛主席当即表示同意。
1957年11月,这首词第一次发表在十月诗社,随后全国各大报刊争相转载,在全国引起轰动,李淑一也成为了知名人物。
显而易见,这首词对于毛主席来说,意义非凡。
这是毛主席的所有诗词中,唯一的上下阕不同韵的词,他宁愿转韵也要用“蝶恋花”词牌,可见对杨开慧的感情何等深厚。
或许,这也正是他不愿意重新写《虞美人》的原因之一,那首词是他和杨开慧新婚燕尔之际创作的,是非常私人的,他自然不想轻易拿出来。
后来,这首《蝶恋花》手迹,还被刻在了杨开慧的墓碑上,用来纪念。
据毛主席的二子毛岸青回忆,有一次他让父亲再抄写一遍《蝶恋花》,毛主席居然提笔写了“我失杨花”四字。
毛岸英提醒道:“爸爸,你是不是写错了?不是骄杨吗?”
再看毛泽东,他已老泪纵横,情不自禁。他缓缓说道:“岸青,杨花也很贴切。”
原来,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心里,他的爱妻杨开慧从来都是一朵“杨花”,只是他一直藏在心里,不为人所道。
至于那首珍贵的《虞美人·枕上》,据说毛主席在晚年曾交给卫士,让卫士好好保管,直到毛主席逝世后,这首词才公开发表。
后记
毛主席的书法作品,几乎他的每首词都书写过,他在湖南读书的时候,曾说过“字要写得好,就要起得早,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炼。”
而作为伟大领袖,他在书法中的成就是相当高的,甚至,在他持之以恒的坚持下毛泽东 诗词 取名,最后形成了独具匠心的“毛体”书法。
当然,除了书法,毛主席的性格,作为,气质以及人格魅力,都是他留给后人永远伟大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