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班杰明•舒曼特(Benjamin Schmachtenberg)
供图:上海缪诗肖像馆
采访/文:瑞清
班杰明·舒曼特出生于德国四代摄影世家,毕业于德国卡托伊斯拜学院(Karthuseswall)摄影专业,之后在其父亲——德国摄影大师博格哈特·舒曼特(BurghardSchmachtenberg)的指导下继续深造,2004年,将MuseeFoto引入中国,为中国消费者带来纯正的德式肖像摄影艺术。他的作品以欧式的简约复古风格见长,简洁明快,拥有丰富的商业摄影和人物摄影经验。
班杰明·舒曼特
肖像摄影是一项人际沟通工作
肖像是摄影师和拍摄对象之间通力合作而产生一系列可能性,从而在特定时刻记录独特的外表或表现特定的内在心灵。
纯暗背景下,光影的变化缪诗肖像摄影,让人的情感更立体纯粹。单纯的色彩,让眉目间的神韵更沉寂有力。拍摄最大的难度应该在于用最少的东西,将人物的自然状态和他们真实的性格拍出来。通过独特的审美视角以及与拍摄对象良好的沟通来让作品变得鲜活。
“我想要一个既有创意又能保持人际沟通的工作。肖像摄影拥有我梦想中的两个方面。”班杰明说。
大部分普通人被镜头“瞄准”时会有恐惧感,“我这个角度好看吗?”“我笑起来不好看?”“没有美颜相机吗?”而大部分摄影师却只会说“笑一个、自然一点”。这句话对于调整被摄者的情绪于事无补。其实,拍摄时最重要的是要让被摄者脸上的肌肉完全放松下来,无论笑或是不笑,而眼周、嘴角的肌肉,传达着丰富的情感。在拍照的时候,专业的摄影师不仅仅只是懂得拍照,特别对于肖像摄影。好的肖像摄影师还应当具备一种迅速看穿人的能力,甚至要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只有拥有了这种洞察力,才能在肖像照中展现出令人过目不忘的特质。
保持简单才能印象深刻
肖像摄影是突出人物的影像。摄影师利用光影、通过沟通来调整人物的表情和气氛,抓住他最自然、真实的一面。我偏爱用简单干净的背景,尽可能地排除背景、道具、夸张的服饰带来的影响,专注于呈现人物本身。
道具和服装可以直接影响我们对人物照的观感,这些因素通常会揭示照片拍摄的时间。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很有趣,但是从商业角度来看它可能在照片上打上时间的烙印,从而降低其价值。想要创造永恒的肖像,可以通过简化拍摄方式和拍摄道具,尽量减少额外之物提供时间线索。
彩色照片同样需要保持简单的用色,一般而言,我的画面中不会超出三种颜色。画面越是简洁,越能够凸显人物的情感。
遵循一定的布光定式
我拍人像会遵循一定的布光定式。肖像是为了呈现某个人的个性特征。作为一个摄影师,不能仅仅专注在技艺上,沟通与理解同样重要。每一次拍摄,我不仅会观察对方的长相特征、什么角度很美,等等,还会通过沟通来了解他们的经历、性格、喜好、故事。在沟通之后,我再去确定选择什么样的布光方式。比如说如果我发现这个人的性格是比较柔和、细腻的,那么我通常会选比较柔和的光线;如果我发现这个人个性张扬,就会选偏硬的光线。我常用的布光方式是蝴蝶光、夹光、逆光等,根据每一个人的五官脸型、个性,进行不同的组合。
因为黑白照片没有色彩,所以它的灰度非常重要。通过灯光与背景的距离,灯光与人的距离,来营造出人物、背景的反差。让背景暗一点或者是亮一点、如何让人的五官与情绪更加立体,是摄影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揭示人物的兴趣爱好
肖像照应当努力揭示拍摄对象的特点或喜好,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在镜头里囊括与拍摄对象兴趣相关的物品,依靠照片的拍摄风格使这些要素大胆地呈现,或者放置微妙的线索使观者发现背后的隐喻。但是要确保摄影师的意图能够被理解。
拍摄这张照片时我使用了一块很大的玻璃,在上面喷了些水,形成水珠和雾蒙蒙的效果。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我总是趴在阳台的落地窗前看下雨,雨水打在玻璃上,往下流动,形成一条一条线,我会看着这样的画面发呆,脑海里天马行空,有很多奇思妙想。所以透过玻璃的这个画面,在我心里其实代表了一种童年的回忆。虽然肖像照是要表达被摄者本人,但是摄影师的感受总是会悄无声息地融入到画面中。
群体造型,相同还是不同?
多人拍摄时,最好的服装效果是协调、有层次感,相似但不相同。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双胞胎的造型都是相同的,这样会有一种趣味性,但是缺乏对个体的关注。人们总是把他们合二为一,当作一个整体看待。拍摄双人照时,相同的服饰造型能够均衡观者对于她们的关注,她们在画面中的力量几乎是势均力敌的。
每个人都有独有的回忆
在全家福中,我希望每一个人看到这些照片时,都能在画面中找到自己独有的回忆。我会和家长沟通孩子在生活中的一些兴趣爱好、喜欢的玩具、学习的特长等,把这些生活中的元素加入到拍摄中。比如说我拍摄的家庭中有一个孩子他就特别喜欢音箱,我当时就特别找到一个音箱放在影棚中。这个孩子就一直盯着音箱笑,后来我干脆让爸爸坐在音箱上,拍下了一组很有爱的照片。我觉得摄影师一定要尽可能多地去了解拍摄对象缪诗肖像摄影,这样才能呈现出更多的被摄对象个人化的特征,这样的照片才是有意义的。现在许多摄影师会强调技术层面的东西:怎么布光、使用什么型号的相机和镜头,等等。但是我更注重个性,注重和人的沟通、以及创意的呈现。
相机只是一个工具
我是从胶卷时代开始学习摄影的,我和爸爸两个人在暗房洗照片的回忆是非常棒的。
在德国时,135、120或者是大画幅相机我都使用过。相机我用过很多个品牌,包括尼康、佳能、玛米亚、哈苏……我觉得每一台相机都有它自己的特色。但在拍摄中,相机只是一个工具,在相机后面的人才是最重要的。我现在用的是佳能,但我过去用其他的品牌拍摄的照片也并不会比现在差。相机的选择更多是一种习惯问题,不同品牌的相机操作是不一样的,但其实拍摄的结果并没有本质差别。关于镜头,我喜欢的焦段是35mm、50mm和85mm,其中最常用的是85mm。
©人像摄影 原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