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译: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好遮没马蹄。

唐朝诗人的韦应物《春思》:野花如雪绕江城,坐见年芳忆帝京。

译:野花如同雪花一样纷纷扬扬环绕江城,犹看见一年一度的花草,回忆起来帝京。

唐朝诗人戴叔伦的《赠韩道士(一作张佖诗)》:日暮秋风吹野花写花的诗句。,上清归客意无涯。

译: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秋风吹拂着田野里的花儿,美好的情景让从上清回家的客人们意兴大发、没了边际。

唐朝诗人王建的《过绮岫宫》:武帝去来罗袖尽,野花黄蝶领春风。

译:武帝来去之时身边随从也随之来去,可惜都是些得意小人。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水餐红粒稻,野茹紫花菁。

译:粗粮美食的稻米粒粒饱满,身旁的野花都十分美丽。

宋朝诗人陈文蔚的《家园偶闻野花香》:不为竹林栖隐地,好风时绕野花香。

译:不因为出于竹林的居所而孤苦哀凉,有清风时也可以闻到野花的香气扑鼻。

南宋杰出爱国诗人杨万里的《花果》:野花山果绝芳馨,借问行人不识名。

译:野花和山果的芳香与美味同样绝世,但问行人不知道它们的名称。

晚唐诗人、词人韦庄的《清平乐》:野花芳草,寂寞关山道。

译:寂寞孤独的关山道上写花的诗句。,野花和小草孤零零的树立一旁。

宋代词人曾季貍的《疏山三首》:草封支径路欲断,雨洗野花山更寒。

译:小道上面的杂草丛生,几乎要遮挡住了路面。雨水清洗了野花,山间变得更加寒冷。

宋代诗人赵蕃的《野花》:野花吐芳不择地,幽草吹馥宁只春。

译:野花绽放自己的芬芳不会选择什么地方,幽幽小草只在春天生长。

《钱塘湖春行》:赏析: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

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

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

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