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的诗词中,出现了许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如果这些作品脱离《红楼梦》的文本,单就其本身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性而言,其实很难说出特别的成就。

但结合文本,这些诗词便犹如夜空中的星辰一样璀璨夺目,动人心魄。可以把这些作品看作是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在命运的幕布上明灭闪烁;更是作者心中悲天悯人的泪光在点滴滑落。

深沉悲剧氛围:宿命的不可抗争;世俗的驳杂混沌;青春的美丽单纯而又脆弱卑微。命运注定的毁灭,在所有这些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少女身上,以无可挽回的力量渐次展开。

作者巧妙地运用诗词所具有的含蓄悠远的艺术特点作了开放性的铺陈和暗示。读者只有在一遍遍的阅读体悟中才能次第深入,渐有所悟。作者用心之深,读者恍惚梦醒时分,却又在半梦半醒之间。

从一开始红楼梦葬花吟经典句子,读者们跟随林黛玉看见贾府宏伟矗立,依旧繁华,似乎鼎盛。眼前的欣欣向荣让人容易忽略早前作者预示的贾府实际却是强弩之末的现实状况。

于是,无论是身在贾府中的上下人等,还是虽是旁观却心绪投入的读者都不自觉地被作者引导,享受着一段繁华富贵的冲击。难免一时作了贾宝玉一样的“富贵闲人”,糊涂而又糊涂。

其中清醒的人,就只有作者,他的分身便是那一僧一道,是警幻仙姑。还有一个清醒的人,就是那个无依无靠,不得不寄人篱下,又一身病痛的林黛玉。她的生命太过脆弱,而命运又太过不自由,天性又太过聪慧,精神又太过洁癖,所以她的神经总是那么敏感。

林黛玉的《葬花吟》无疑是《红楼梦》诗词中的沧海遗珠,而它最耀眼的光芒就是这首古体诗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人生悲剧意识。这是一颗觉醒的灵魂的呐喊。

在别人,痛苦是现实而琐碎的不如意红楼梦葬花吟经典句子,是求不得,是怨憎会。而在林黛玉这里,痛苦是哲学的,是精神的不自由,是人生的无处安放。所以,《葬花吟》一反《诗经》哀而不伤的传统;更具《楚辞》至情至性的激烈。

《葬花吟》以一般闺怨惜春诗的格调切入,符合林黛玉作为闺阁少女的身份和心理。但这种孱弱的闺阁风气,在“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这里有了爆发式的转折,情绪上陡然激烈。

林黛玉怨无可怨,唯怨燕子的无动于衷。她怎能不怨贾宝玉闭门不开的无情,但她不怨正是因为心寒意冷到了极点。所以才有了后面“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样剧烈的痛苦感受。

贾宝玉是她在世间仅有的心理依靠,她误以为贾宝玉的无情,勾起了她日常生活中种种的苦痛,她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恶意和这个世界的卑污。但这种剧烈的情绪又陡然刹住,接下来却是情绪的低落而一变为哀伤。

这种无可奈何的哀伤,渐至诗歌的颓丧,落入一般闺怨诗的俗套窠臼。一句“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翻出了新境界。紧接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有似乎屈原的《天问》。

人生无处安放,有些生命的疑惑没有答案。借此,这首诗具有了深沉的哲学意味。后面以“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人生的意义到底何在呢?唯有守住自我清洁本质!向死而生的决心,是林黛玉对自我人生的最后交代。这是从哲学回归到生活,这是超然的领悟。从中表现出来的气概,可以对应后来贾宝玉所作《姽婳将军林四娘》所具有的英雄情结。

林黛玉作为一个闺阁弱女,她所具有的深沉的生命的悲剧意识,和她对自我的守护和坚执,使得她的个性显得与众不同。在她病弱的身体里有着一颗刚强的心灵。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对话是平等的,所以他们的感情是真诚的,没有世俗利益的牵牵绊绊。(关于《葬花吟》的文本分析请参看《《红楼梦》诗词——林黛玉的《葬花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