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
1、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唐代: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5、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定居。//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迺慰迺止,迺左迺右,迺疆迺理,迺宣迺亩。自西徂东,周爰执事。//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家室。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迺立皋门,皋门有伉。迺立应门,应门将将。迺立冢土,戎丑攸行。
6、赏析:远离故乡,无法还乡,只好以望乡来代替还乡了
7、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8、一个反题:客舍似家家似寄
9、这首诗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
10、杜甫的《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步出城东门》“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
1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12、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
13、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
14、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15、《故乡杏花》唐·司空图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
16、《和三乡诗》唐·高衢南北千山与万山,轩车谁不思乡关。独留芳翰悲前迹,陌上恐伤桃李颜。
17、《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8、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南斋玩月)
19、《阴雨》唐·白居易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20、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二、用事物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
1、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3、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4、《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5、人们说,那太阳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我竭力朝天涯眺望,也没法看到我的家。
6、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7、此句出自白居易的《望月有感》,意为天涯海角共看明月表达对亲人无限思念之情的诗句,无不垂泪。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8、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驱马傍江行乡愁步步生。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峨嵋山下水如油怜我心同不系舟。何日片帆离锦浦棹声齐唱发中流。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9、柔柔如雪霜从银河幽幽透纱窗茫茫微风中轻渗是那清清桂花香
10、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11、抬头望见了这极美的月亮,寒气四溢,流云飘散。秋夜微凉,想回家了。
12、古诗多思乡,或许跟古人们在外求学、求仕、为官回家路途遥远,交通确实不便有关吧。
1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4、穿着中国的服饰/头上捆扎着青春浑圆的发髻/臂上圈绕着记忆滑腻的鐶镯/衫上镶滚着少女琐碎的憧憬/襟上扣结着处子精致的愁怨/穿着中国的服饰/在适合穿着中国服饰的早晨/长堤走过/衣裙绣花
15、每年除夕,多少游子在归途中行色匆匆,归心似箭。团圆之夜,又有多少人只能留在异地,遥望故乡,暗自神伤。
16、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
17、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家乡有很重的感情,古人多会用诗来寄托思乡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非常多。
18、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19、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20、悠悠柔美的小提琴声,一开始就让人们感受到诗一般的意境:“月亮—小桥—小船—河水”,一连串充满温情的“弯弯”,仿佛是一笔一笔勾描出一幅幅淡淡的水墨画。当你正沉浸其中的时候,他却猛然间又爆发出另一种情绪来:“今天的村庄—过去的歌谣—惆怅忧伤—穿透胸膛”,一种呐喊,一种反思,一种力量。
三、古人用月亮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
1、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2、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云南平定,康熙帝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京师中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这首词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出真切的情感,是很为前人称道的。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格调清淡朴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无雕琢痕迹。
3、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4、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
5、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望月怀古》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6、《江外思乡》唐·韦庄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
7、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8、而把文化乡愁作大量集中表现的,是一批亲身经历了40年代中国大陆的战乱,后来迁往台湾的诗人和一些较年轻的台湾和海外华裔诗人。他们置身于充分西化(现代化)的社会环境,在物质生活乃至诗歌艺术上都已现代化和现代主义了,但在他们的心中,却无法忘怀家国民族的记忆,怀有强烈的“中国情结”。在受到西方异质文化和本土台独势力的刺激时,他们愈加不忘自己是个“中国人”,他们的诗作更是常常把有关家乡的记忆、祖国的历史、民族的文化作为重要的表现对象,以突出、强调自己的文化身份的“新古典主义”的方式,在诗艺上告别“横的移植”,归宗于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和灿烂悠久的古典诗歌传统,以此来缓解内心深处“刀搅”般的文化焦虑。
9、人日思归隋代:薛道衡
10、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
11、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1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13、20世纪新诗对乡愁的表现,很早就显示出文化乡愁的倾向。闻一多20年代留学美国时的《忆菊》,把“四千年的华胄名花”菊花等同于祖国,作为中心意象的“菊花”,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冯乃超20年代写于日本的《乡愁》,思念故乡如画的风景:“我爱石砌的环拱的桥头/与桥底缓慢的浊流/橙黄的月亮照着黄色的小船/我念木版画里的苏州”。另一首《南海去》,借送弟弟们回国,表达了对物产丰饶的南海家乡的眷念赞美之情:“南海去/我的故乡在南海里/农园四季有花开/茉莉的幽香/烘我初恋的心爱/鸡冠的鲜红/焚着情热的花蕾//南海去/灰蓝的屋宇/花岗岩的石柱/龙眼的果树结圆珠/荔枝的老红胜胭脂/七月的阳光池水里/七月的鲜红南海里”。这两首诗中都含有地域文化成分。
14、我们固执的认为,家乡的月亮才是最圆的。
15、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
16、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17、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18、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19、三更风作切梦刀,万转愁成系肠线。
20、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四、寄托了诗人思乡的情感的诗句
1、ps:优果派还会每天定期推出一款口味和套装
2、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3、齐白石还有另一首芭蕉题画诗:“乱乡窗前连夜雨,绿蕉无補学奇书,十年画破千笔枝表达对亲人无限思念之情的诗句,换得人间雪满鬚。”此诗主要是齐白石感慨自己,学艺十年辛苦,用破毛笔千支,尽管最后艺术有成,但已经是满头白发了。
4、谈论“秋风起乡愁”模式,不能不说及西晋的张翰。《世说新语·识鉴》记载:张翰,字季鹰,吴地人,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张翰的“莼鲈之思”成为思乡和归隐的代名词,他的行为方式为后世士大夫文人所效法,见秋风起莼鲈之思也成为历代诗词中习见的典故。张翰的“莼鲈之思”与汉乐府《古歌》的“秋风秋雨愁杀人”一起,规定并强化着后代诗人“秋风起乡愁”的条件反射心理。
5、喜欢的小伙伴记得点赞哟~纸条君会继续更新哒!
6、解读:独自在外,自然充满了对家人的怀念,古中表现乡思,除了听风听雨外,最多的是通过登临送目,寄托悲伤。李觏这首绝句,也是通过远望,抒发自己思归的牢愁,诗前两句写望,但从望的感受上落笔,不具体写望见些什么。
7、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8、▌齐白石《芭蕉》20世纪30年代
9、古今乡愁主题诗歌在持久、大量的写作过程中,形成了几种历时性的沿续使用的艺术表现模式,如登高思亲,望月思亲,佳节思亲,远望当归,秋风日暮起乡愁等。每一种表现模式的形成,都由我国古代诗论所说的“诗胎”、“诗祖”奠基,作为初始创作的“诗胎”、“诗祖”性质的作品,均能恰切地表现相似情境中的人们共有的行为、心理,所以为后世处于相似境况中的诗人每每加以模仿,在后世诗人持续不断的一次次仿写过程中,一种表现模式渐次凝定。我国古代诗论所说的“诗胎”、“诗祖”,近似于西方文论中的“原型”、“母题”,同一诗胎诗祖即原型母题所孳蘖衍生出的作品,具有基本相同的主题和手法。所谓表现模式,即包括主题和手法两个方面。
10、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1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12、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13、解析:《乡思》是北宋诗人李觏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一二句从远处着笔,写诗人极目天涯时所见所感。三四句从近处着墨,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
14、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15、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6、这首《弯弯的月亮》曾经风靡了整个神州大地,歌曲的优美曲调和丰富的内涵表达了人们的思乡之情、依恋之情,感动着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源。
17、解析:据考证,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时所作,此时的诗人34岁,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18、《江上送友人南游》唐·张乔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
19、孤心眠夜雪,满眼是秋沙。
20、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