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夏言诗歌的小故事,是《大山里的小诗人》这本公益诗集的编辑,没想到第一次和大家认识,是以这样一种方式。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个和孩子们相关、和大山里的留守儿童相关的故事。

在2019年4月,“人民日报”曾有这样一条推送:90后硬核美女学霸,山里“蹲”4年教5万多孩子写诗… (点击连接,查看原文)

山中的孩子,很多都是留守儿童,而他们的诗歌却充满了灵动和爱。

星星

小时候

问奶奶:星星是什么?

奶奶说

人死了就变成天上的星星

现在,爷爷奶奶

变成了天上最亮的那两颗

我常常望着夜空不说话

等星星说话

这首小诗的作者,是一个年仅14岁的小朋友,诗中蕴含着那份未经雕琢的灵气,唤起了许多人关于爷爷奶奶的回忆,稚嫩,又那么深情~

而关于这首诗的故事,还要从这位90后的姑娘说起,她的名字叫康瑜,公益机构“是光诗歌”的创始人。

中间着红衣者为康瑜

2015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康瑜开始了两年的乡村教师生活,在云南山区的漭水中学,和许多支教大学生一样。

康瑜也是抱着一种使命感而来,“帮助孩子走出大山,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但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

优等生只是少数,更多的孩子,厌学、逃课、打架、早恋,家长远在外地打工管不了,老师也大多无可奈何!

(央视网纪录片《人生第一次》截图)

2016年10月的一天,窗外下起了大雨,班上的孩子们不约而同地朝窗外看,康瑜索性带他们坐在屋檐下,拿出本子,尝试写人生中第一首诗。

在诗里,她发现原来调皮的“坏学生”,有着不可思议的想象力,而躲在墙角不爱说话的女孩,会在诗里写:

我信奉黑夜,

因为它能覆盖一切,

就像是爱。

在那个雨天之前,康瑜不是诗歌爱好者,但是那天以后,她相信:诗歌可以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漭水的雨天

2017年9月,康瑜离开了那个小山村,准备研究生的申请,在那个康瑜不再是教师的教师节,她突然收到了一大箱诗。

在箱子里还有一封信,写信的孩子叫玲花,信里,她告诉康瑜:

很小的时候她爸爸就进了监狱,是妈妈带大了姐妹三个,她打小被人欺负,从不敢还口。

直到在一次诗歌大赛中得奖,周围人还说她是抄的——

“老师,我就举着你给我写的评语和奖状,告诉每一个人,这首诗是我写的。”

她说,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反抗,信里,她又写了一首小诗:

天上的人儿在点火

地上的人儿在许愿

“康老师,我可以许愿吗?我希望有更多的孩子像我一样,在诗歌里找到自己。”

这封信让康瑜终于确定了一件事:诗歌也许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它可以改变一个人。

也正是这封信,给了康瑜一个做乡村诗歌教育的理由。

再后来,康瑜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办了一个公益组织——“是光诗歌”。

到今天,已经走了快4年,他们一直在帮助更多大山的老师,帮助更多孩子,学习诗歌。

诗歌,虽然不能成为语文高考试卷上,改变命运的选项,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每一个孩子。

那天起,很多充满灵性的诗篇,像星星一般出现了。

“诗歌”用曾被忽视的力量,给了孩子们生活的质朴希望,而改变孩子 就是改变中国。

这本由孩子们完成的诗集,收录的120首诗歌全部是“是光诗歌”课上孩子们的作品。

每一首小诗都在表达孩子们内心纯真、质朴、真挚的情感。

诗集中的120首诗,都是小朋友一笔一划亲手抄写,而诗集中73幅原创插画,则出自我们面向全国招募的。

500多位插画师中,脱颖而出的31位,他们从各个城市,甚至各个国家发来了自己绘制的插画。

他们之中,年纪最小的只有4岁,年纪最大的已经83岁高龄。

他们有的是医生、有的是记者、有的是职业插画师、有的只是一位爱画画的保洁阿姨……

大家伙儿为了一件好事,纷纷聚集在一起的感觉,真是温暖而充满着能量!

最后诗歌的小故事,顶着纸质书的成本压力,我们依然坚持:

每卖出一本《大山里的小诗人》,就为孩子们捐出1元诗歌学费,让更多孩子通过诗歌,成为大山里的光。

这就是,《大山里的小诗人》的故事,是一群孩子和他们未来生活的故事。

如果你喜欢这个故事,喜欢这故事里的小诗,欢迎来翻翻这本诗集!

《大山里的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