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一、“乐府”的概念
“乐府”一词,在古代具有多种涵义。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魏晋南北朝的诗歌,这种“歌诗”在魏晋六朝时被称为“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同时,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有合乐也有不合乐的,都一概称作“乐府”。乐府民歌在我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六朝人虽把乐府看成一种诗体,但着眼还在音乐上。至唐,则已撇开音乐,而注重其社会内容,于是所谓乐府又一变而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第一节、汉乐府民歌
二、汉乐府诗的思想内容
(一)对下层劳动人民贫困疾苦生活的深刻揭示。(如《东门行》《妇病吟》《孤儿行》)
(二)对美好爱情忠贞不移的追求。
1、对没有感情基础的占有婚姻的嘲笑和鞭挞;(如《陌上桑》)
2、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婚姻的控诉;(如《孔雀东南飞》、《上山采蘼芜》等)
(三)对战争、徭役的控诉和揭露。(如《战城南》)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魏晋南北朝的诗歌,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鬓鬓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陌上桑》艺术特色
1、避实就虚,侧面烘托。
2、运用对话刻划性格。
3、浪漫的夸张。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一)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中国古代的叙事诗,可以说完全是在汉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汉乐府民歌使用了新的诗歌形式:杂言体和五言体,成为中国诗史上重要的传统诗体形式。
(三)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在叙事诗的写作技巧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诸如人物对话或独白的运用,人物心理描写和细节刻划,语言的朴素生动等,都成为后代一切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人的学****榜样。
三、汉乐府诗的成就
第二节、汉代文人五言诗 ——《古诗十九首》
一、《古诗十九首》概念:
所谓“古诗十九首”是指汉末中下层文人所作,在内容和风格相近的一类五言诗。齐梁萧统把其中的十九首统编在其《文选》卷中,后人称之为“古诗十九首”。
所以,《古诗十九首》非一时一地一人之作。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二、《古诗十九首》题材内容:
(一)描写游子仕途失意的苦闷和悲哀。
(二)描写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诗歌
蜀魏吴
西晋(265—317)
五胡十六国(291—306) 东晋(317—420)
宋(420—479)
北魏(386—534) 齐(479—502)
东魏(534—550) 西魏(535—556) 梁(502—557)
北齐(550—577) 北周(557—581) 陈(557—589)
一、魏晋南北朝时代背景:
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