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能力很重要,但大多数人却没有?
有位作家曾说过:“一个人遇事的反应里,藏着他的学识、见识、品格和修养。而这个反应,也决定了他的生活品质。”
一个人过得好不好,在于处理事情的能力,更在于面对问题的心态。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浏览量过千万的话题:什么能力很重要,但大多数人却没有?
其中,获得高赞回复的是:遇事迅速恢复平静的能力。
每个人都可能会有遇到意外的时候,但这也是考验一个人临场应对能力的关键时刻。
正如《增广贤文》中所说,大家做事寻常,小家做事慌张。
遇事沉着冷静,才是真实力。
生活永远都是现场直播,我们无法预知会遭遇什么,但可以选择怎样处理应对。
越慌张,越容易自乱阵脚
先讲一个故事。
卡斯丁早上洗漱时,随手将手表放在洗漱台边,妻子怕被水淋湿了,就拿去放在餐桌上,结果被儿子不小心将手表碰到地上摔坏了。
卡斯丁立马就生气,先把儿子揍一顿,又黑着脸骂了妻子一通。妻子不服气,两个人就开始吵了起来。气愤之下,卡斯丁直接冲出家门开车去了公司,但快到公司时,才突然记起自己忘了拿公文包,只能又掉头回家。
可当时家中已经没人了,卡斯丁的钥匙也留在公文包里,他进不了门,只好打电话向妻子要钥匙。妻子慌慌张张地往家赶时,不小心撞翻了路边的水果摊,不得不赔了一笔钱才解决问题。
待门打开拿到公文包后,卡斯丁已迟到了15分钟,挨了上司一顿严厉批评,这让他的心情坏到了极点。下班前又因一件小事,跟同事吵了一架。
妻子也因早退被扣除当月全勤奖,儿子这天参加棒球赛,原本夺冠有望,却因心情不好发挥不佳,第一局就被淘汰了。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费斯汀格法则。这个法则告诉我们: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试想一下,如果卡斯丁在发现手表被摔坏以后,能保持冷静,不发脾气,那后面的一切其实都不会发生。
生活中的很多情况也是如此,都是因为遇到一些小问题时过于慌张,结果越慌越乱,为此而付出的代价也越大。
遇事容易慌乱,看似是性格问题,实则是缺乏情绪管理能力的表现。
人会慌张,在于只凭本能的情绪反应行事,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思绪和认知往往都处于非理性状态,根本就无法做出任何明智的思考。
老话说得好,慌则乱,急则疲。过于慌张,不仅不能帮助自己解决任何问题,还会无形中给自己制造更多的麻烦,因此而陷入更糟糕的处境。
成熟的处世方式就是:来事不慌,遇事能扛,事过能忘。
遇事稳得住,才能见招拆招遇事冷静不慌乱的句子,游刃有余
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遇事稳得住,才能见招拆招,游刃有余。
生活里,我们总会遇到许多大大小小的事情。很多时候,事情本身并不严重,慌乱反而会将事态扩大。
越是急着理清,就越会手忙脚乱,匆忙之间,只会让人忙中出错,不可收拾。
遇事不慌,稳住自己,平心静气地面对一切。
你会发现,生活中所有突如其来的难题,都有它的应对方案。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谁不是咬紧牙关负重前行呢?
没有人天生喜欢拼命遇事冷静不慌乱的句子,只是他们知道,如果扛不住,就没有资格过上想要的生活。
前段时间,看到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他从小家境优渥,不愁吃不愁穿。可在18岁高考那年,父亲生意失败,欠下巨债。妈妈整日消沉,以泪洗面;弟弟没人管束,日夜沉溺于打游戏。
眼看这个家要垮了,他站了出来,将压力与责任扛到自己身上。
为了照顾母亲,他放弃了心心念念的外省名校,选择了本省的大学。
为了还债,他与同学合办补习班,顶着太阳,堵在学校门口发宣传单。不停地备课讲课,嗓子哑了,他就靠润喉糖挺过去。
那个暑假结束,他看着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虽然离还完债还有很大的距离,但也总算感受到了生活的希望。
能扛事并不是毫不畏惧,而是明明感到难过,却仍选择迎难而上。
在低谷与绝境中,不放弃希望,在连番打击之下,仍有信心和力量。
一方面能足够强健地承受,另一方面又能保持清醒的品质,正是一个拥有一颗完善的、不可战胜的灵魂的人的标志。
遇事能扛,事过则忘
其实,生活中,遇到烦恼并不可怕,首先要理智地处理。如果由此带来不可挽回的烦恼,也不要总把烦心事装在心里,念念不忘,不仅于事无补,还容易积忧成疾。
想不开的事何苦一直想,让自己伤心的事不如就痛快地丢掉。
人生学会向前看,该翻篇儿的就翻篇儿,该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斩断过去,才能腾出手来更好地拥抱现在和未来。
很喜欢一句话:“人生旅程总是跌宕起伏,这是宇宙中恒久不变的规律。”既然规律无法改变,我们就要试着学会接受和放下。
遇事不慌,临事不惧,从容不迫但亦不拖延,从不手足失措,从不沮丧,从不强做笑容,更从不发脾气或是猜疑。
遇到事情,该冷静时要稳得住,该直面时要扛得了,该释怀时要放得下。
点亮“在看”,愿你能不忘初心,在经历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欢迎向《阡陌的述说》栏目投稿
注:稿件一经采用,将视质量给予稿费100元-150元;字数以1000-1500字为宜;请以电子版形式发送至邮箱jjsn2207@126. com,并注明作者姓名及联系方式。
点击图片可进入
“喜马拉雅FM”-“阡陌的述说”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