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颂》两个译本的比较研究《西风颂》两个译本的比较研究摘要: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名作《西风颂》在形式、音韵效果和意象方面颇具特色,文章选取王佐良、江枫两位译家的译本进行对比,通过二人对细节的不同处理,使读者更好地欣赏原作的音美,关键词:《西风颂》对比韵律意境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26-02雪莱和《西风颂》雪莱是英国浪漫主义卓越诗人,被恩格斯称为“天才的预言家”。雪莱一生追求真理,勤于创作,为人们留下大量优秀的作品。最著名的有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抒情诗《西风颂》、《云雀颂》,论《西风颂》问世于1819年,当时雪莱正漫步在佛罗伦萨附近阿诺河畔的树林中,气势恢宏的狂风暴雨使诗人受到感染,于是产生了写作的冲动,构思出这首诗的几个意象,并写出了大部分的诗行。全诗风格奔放,气势磅礴,寓意深远。在诗形上,这首诗采用五节十四行诗体,其韵律为aba,bcb,cdc,ded,ee五音步,抑扬格和扬抑格兼用,前后呼应,层层推进。在音韵方面,雪莱使了与口语句子的长度最为接近的五音步抑扬格,压韵在最后一个重读的音节上,而且大多数的尾韵都属于单音节的阳韵,如:dead,bed以及thou,blow等,沉重、铿锵的特点立刻显现出来;在诗歌的意境上,西风被雪莱刻画为一个可以直接对话的对象,他使用比喻的手段,西风被描绘为驱散幽灵的巫师(破坏者)和驾驭马车、播撒生命的使者(保护者),在作品中还引入了多个意象如“群鬼、姐妹、如羊群般的花蕾”等;不仅如此,雪莱还采用了色彩堆砌的方法,让各色残叶随风飞舞、使新生的花蕾随风摇曳的景象栩各种译本的出现诗歌翻译的难度巨大,首先,诗歌翻译与诗歌创作不同,译诗须忠实于原诗。
其次,翻译者在再现原诗的内容与美感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实现达意、传神、存境的效果。各国读者喜爱并广为传颂《西风颂》的重要原因就是诗中“高远的理想,鲜明的自然的形象,随着事情变化的音乐效果”,以及“严谨的格律”。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郭沫若先生就早已把这首诗译成中文,此后许多译者都曾尝试过翻译这个作品。在此选取王佐良、江枫两位译家的译文,通过分析二人对细节的不同处理,使读者能更好地体会两个译本的比较3.1细节的比较1.OWildWestWind,thoubreathAutumn´´sbeingThou,fromwhoseunseenpresenceleavesdeaddriven,likeghostsfromenchanterfleeing,王译:呵,狂野的西风,你把秋气猛吹,不露脸便将落叶一扫而空,犹如法师赶走了群鬼,江译:哦,狂野的西风,秋之实体的气息!由于你无形无影的出现,万木萧疏,似鬼魅逃避驱魔巫师,蔫黄,残黑,原诗当中的第一句是头韵修饰的方法,译文中无法表现出来,所以两人都采用了直译的办法,而being一词的翻译,也是很困难的。王译为“呵,狂野的西风,你把秋气猛吹”。Being被不露痕迹地归化为“秋气”而,使文字苍健有力。
江译作:“哦,狂野的西风,秋之实体的气息!”这句语气平缓,对下文起了重要的铺垫。“实体”一词,有哲学本体的意味。接下来的两行,王译为“不露脸便将落叶一扫而空,犹如法师赶走了群鬼”夹杂文白,改变了成语雪莱诗歌有哪些,译者行文的简洁体现了出来,译文不跨行和节,显得干净利落,句法形式也不拘泥原诗。江译为“由于你无形无影的出现,万木萧疏,似鬼魅逃避驱魔巫师,蔫黄,残黑”,这些再加上此后几个表示颜色的词的处理,巧妙借助了汉字本身的瑰丽多彩,译文给人细腻的视觉感受。2.Herclariono´´erdreamingearth,andfill(Drivingsweetbudslikeflockslivinghuesodorsplainhill:王译为:为沉睡的大地吹响银号雪莱诗歌有哪些,驱使羊群般的蓓蕾把大气猛喝,就吹出遍野嫩色,处处香飘。江译为:吹响她嘹亮的号角(如同牧放群羊,驱送香甜的花蕾到空气中觅食就饮)给高山平原注满生命的色彩和芬芳。这里是第一部分的第四节。王先生译为“猛喝”一词的使用有相当力度,但“羊群般的蓓蕾”不免让人费解。江先生忠实于原文,也同时使用了括号,江巧妙地用两个动词“牧放”和“驱送”,使得羊群和花蕾的比喻其如其分,“就饮”二字也准确地描述了花蕾不仅从空气中吸收养分,也同时吸收水分的过程。
3.WildSpirit,whichartmovingeverywhere;Destroyerpresenter;hear,oh,hear!王译为:狂野的精灵!你吹遍了大地山河,破坏者,保护者,听吧-听我的歌!江译为:不羁的精灵,你啊,你到处运行;你破坏,你也保存,听,哦,听!这是第一部分的最后一节,对于destroyer译,二人译法有所不同,王先生沿用了名词结构,译为“破坏者,保护者”,引文前文没有交代和引入,后来又出现“听吧——听我的歌”的呼吁,译文因此给人的感觉是以让破坏者,保护者听我的歌。而江译的时候就避免了这各语义过窄的不当译法。江译为“你破坏,你也保存,听,峨,听!”。这里借助了动词转成主谓结构,不仅使功能上实现了对等,而且且逻辑主语的问题也得到落实。4.Thetrumpetprophecy!OWind,Wintercomes,canSpringfarbehind?王译:吹响一个预言!呵,西风,如果冬天已到,难道春天还用久等?江译: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西风,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里是诗的最后一句,王的译文两行都压韵,但后一行比较(上接26长,不太平衡。江译两行不仅压韵,且长度相当,准确无误。
3.2整体比较两位先生译本的特点是较好地体现了译者重视原诗形体的特点和格律音韵效果。江译本在译文分行分节和断句时,大胆调整了句子顺序,尤其是部分倒装句和跨节句的句序,江译本体现出了他“译诗,应该是原作在完全符合译人语言诗歌规律的条件下的再现”的观点。王译本严格遵照了原文在句子顺序排列方面的次序,但相比于江译本,反而译文的通顺性方面略逊一筹,一些欧化结构的句子在译文中出现。在译文的格律和音韵效果上,江译本与原诗从头到尾都比较一致,使用以顿代步的方式大致重现了原诗中五步抑扬格的节奏感,而王佐良先生译本中的顿数则略显参差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奏的有效转达。谈到意象的翻译问题,原诗本来具有的意象在这两个译本中都没有削减,王在翻译是不仅尽力保持原文的意象,而且有意识地大胆融入了个人的风格,这是他翻译观念和实践中“直译形象,灵活运用语言表达”的最好体现。总而言之,两位译者在形式上都忠实于原文,同时采用了格律译法,译文较为准确达意,也能够较好体现原诗的意境。王译文多变灵活、短小精悍、简洁明快且跨行较少,与汉语诗歌习惯比较符合,各节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气势与原文较为统一,译文总体上一气贯通,使读者有酣畅淋漓之感。
江译文的遣词造句采用了比较严谨的做法,目的是力求传达原诗中的形式美,汉语词汇丰富,句法多变和音调优 美的语言优势在译文中被他发挥得很充分,使译文达到能够表达原诗 的风格与意境的双重目的。 结语通过对两个译本的赏析比较,读者从译作中得到了教益,在开阔 了视野的同时,也给人以美的享受。翻译诗歌要力争达到茅盾先生所 提出的要求,即“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 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受和美的感受”, 译者仍需要不断地努力。 参考文献: 雪莱抒情诗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孙建. 英国文学词典作家与作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5. 英诗经典名译评析[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4]文军,林芳意.识形态和诗学对译文的影响--以《西风颂》的 三种译诗为例[J].外语教学,2003 [5]张世红.从《西风颂》的两个译本比较看经典名作复译的必要 性[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 作者简介:任红霞,女,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英语 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翻译,商务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