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诗的国度。唐代又是一个诗人辈出的时代,仅《全唐诗》上就收录诗人两千多名。这些诗人创作出近五万首的诗歌,代表了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然而,这么庞大的诗歌作品,在唐代印刷技术还不发达,没有诗歌刊物的情况下,作品的发表和流传就变得很艰难,导致很多诗人的作品大量遗失,即使像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的伟大诗人依然不可避免。

李白、杜甫作为“诗仙”和“诗圣”,作品自然比一般诗人更受人关注李隆基的诗词,他们的诗歌在流传的过程中受到更多的保护,所以他们的诗歌流传的更为广泛。

但比李白、杜甫名气稍微差一点的诗人可能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如写下千古名作《凉州词》的王之涣就仅有六首作品传世。

王之涣的名气虽然很大,但是他一生只有六首诗传世,所以经常有人吹牛说“我能背下大诗人王之涣所有的诗”,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很厉害,其实背下六首诗能有多难呢?更何况,其中有一半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比如这首《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凉州词》被后人称为唐诗的压卷之作,是人们极为熟悉的一首诗,但《凉州词》其实共有两首,另外一首却并不为人熟知: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唐玄宗开元年间,突厥单于向唐朝皇室求婚,想娶一位大唐公主到突厥。

从汉代开始,和亲就是历代中原王朝与边疆诸国停止战争,和睦关系的常用方法。但这一次,唐玄宗果断地拒绝了。

《凉州词》的第二首诗写的就是这个历史事件。诗中说,单于北望突厥,看到了边塞上的拂云堆,想起曾经在这里杀马祭天,而后兴兵犯唐,曾经多么慷慨激昂。可是大唐天子太英武了,不但把突厥的军队打得大败,而且也不同意和亲,让他们只能空手而归。

自从昭君出塞后,有无数诗人为和亲而叹,写下大量诗篇。这首诗一洗前人颓废沉郁之色,扬我大唐国威,读后让人感觉十分自豪痛快。

除了两首边塞诗,王之涣还有两首送别诗,但艺术水准却要比他的边塞诗差了一些。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折柳赠别是古代的送行风俗,没有什么新意,但是这首诗里王之涣推物及人,说人们送别时总是折柳,弄得杨柳枝越来越稀疏,可曾问过:柳枝儿愿意么?

这一问,别出心裁李隆基的诗词,提高了整首诗的艺术价值。后来李白写“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有人认为就是仿写的王之涣的句子。

另一首《九日送别》是一首即兴之作: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首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在萧瑟的秋天,洛阳蓟城外。这大概是诗人某次重回洛阳的时候写的,此时故交半零落,认识的人已经很少了。现在又要送一位离开,都不知道该去哪里找个高坡看你走远。

今天还能一起共饮菊花酒,明天就要成为断絮飞蓬,各自漂流了。

第五首,《宴词》是一首宴会上的应景之作: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从武则天开始,大唐饮宴之风上自朝廷下至民间,蔚然盛行。有宴不能无酒,有酒不能无诗,所以饮宴诗也自成一派,但多半都是应景助兴之作,没有太强的艺术价值。

这首诗名为宴词,其实还是送别诗。朋友在春天的长堤下对着漳河饮酒告别,不要去理睬桨声催促,这样的离愁别绪,会重得让小船承载不了的。

这个联想非常巧妙,后来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可能就是从这一句化来的。

王之涣的最后一首诗,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是《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因为太熟了,熟得都快成顺口溜了,以至于很多人不会静心去欣赏它。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登上鹳鹊楼的所见所思,表达了诗人进取向上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也说出了只有站的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如“白日”对“黄河”,“依山”对“入海”,“千里目”对“一层楼”。四句皆对,而且色彩壮丽,气势磅礴,有大刀阔斧之感。

最经典的就是后面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果你想看得更远,那就需要站得更高,非常有哲理性,故而成为经典名句。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说:“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意思是,这首绝句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写得支离破碎。

虽然王之涣的诗传世极少,但哪怕只有这一首诗,他的才力、眼界、胸襟,也绝对可以让我们无限膜拜,恭送他登上唐诗“五绝第一”的宝座。

王之涣的作品,让人们了解到唐代文学的辉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王之涣虽已逝去千年,但他的诗歌却蕴含着永恒的魅力。

尽管王之涣的唐诗仅流传下六首,但每一篇都饱含深意,都有自己的故事,你喜欢哪一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