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描写黄河的诗句

1、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王昌龄

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3、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白居易

4、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元·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5、斩胡血变黄河水,枭首当悬白鹊旗。——唐·李白《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其一》

6、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杜甫《黄河二首》

7、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

8、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9、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

10、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11、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

12、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王维

13、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元代·萨都剌《过古黄河堤》

14、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唐·李益《塞下曲》

15、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李商隐

16、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唐·刘禹锡《浪淘沙》

1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唐·李白《行路难·其一》

18、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19、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0、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21、寄泣须寄黄河泉,此中怨声流彻天。——唐·孟郊《闻夜啼赠刘正元》

22、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

2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2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25、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26、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柳中庸《征人怨》

27、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唐·杜甫《黄河二首》

28、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李白

29、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30、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32、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川。——王安石《黄河》

33、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

3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35、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唐·刘采春《啰唝曲六首》

36、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分页:

描写祖国河山的诗句

1、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5、江作青罗带有黄河的诗句,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6、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8、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9、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0、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1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2、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1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1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16、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17、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18、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

19、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0、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21、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2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5、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2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2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9、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30、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分页:

原文: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

1、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

2、粟:泛指谷类。

3、秋成:一作“秋收”。

4、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5、餐:一作“飧”。

诗意: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种田的农夫却仍然有饿死的。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落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谁又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赏析: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有黄河的诗句,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分页: